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次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组织的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这对国计民生有利;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导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落后、混乱、畸形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向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65438年至0953年,中国* * *果断地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改造成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把国家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一些代表进行了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唯一途径。5438年6月+10月,全国工商联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到1954年底,大部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已经通过公私合营转变为公私合营。在商业方面,当国家拥有一切重要的商品来源时,就会通过使私人商业进行经销和寄售业务而转变为国有资本主义商业。1955下半年,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65438+10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此时农业合作化的热潮终于切断了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决定性步骤。1956 65438+10月10,北京首次宣布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接着,沪、津、广、汉、Xi、重庆、沈阳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第一季度末,我国全行业99%的私营工业和85%的私营企业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充分保障了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使民族工商业者不太勉强地接受了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也有操之过急、太快、太粗糙的问题。在同一时期,中国成功地进行并完成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完成52-57年。
五年间,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588.4亿元,固定资产增加491.4亿元。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五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825家工业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树立了一批比较坚强的骨干;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新型机床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和采矿设备制造、先进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比1952增长128.6%,年均增长18.4%,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4.7%的原定速度。农副业总产值达到604亿元,比1952增长24.7%,年均增长4.5%,也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4.3%的原定速度。在以上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五年间,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提高了22。9%,职工实际工资增长了30.3%,农民收入增长了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