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春节?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春节?

春节为什么要拜年?春节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我们需要隆重庆祝,甚至可以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俗,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春节要拜年。

为什么春节要拜年?

春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拜年,也叫踏春探春。以前,如果主人亲戚朋友多,不能前来拜拜,仆人会送上名片或祝福,这是上层社会“博爱”在拜年中的体现。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就有了。唐宋以后很流行,有些不用亲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贺。东汉时称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后,很多人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用来收藏名帖,叫做“门本”。

大年初一,大家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祝来年好运。为什么春节要拜年?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头上有一只独角兽,嘴巴像血盆。人们称它为“年”。

腊月三十晚上,它跳出大山,捕食人。人们不得不准备一些肉放在门外,然后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第一天早上,年吃饱饭走了,人们才开门相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就传开了。

春节期间要注意拜年。

新年问候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出门见面也要笑脸迎人,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语。邻居,亲戚和朋友也互相拜访或邀请他们喝酒娱乐。

1首先,拜家里的长辈。

第一天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当然,长辈拜完之后,肯定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给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因此,给邻居和长辈拜年是仅次于我们自己的长辈。一般来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

2、其次是走亲访友拜年。

初一或者初二一定要去岳父岳母家,一定要带礼物。进门后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后依次向长辈跪拜。

3.然后是礼节性的拜年。

如果你想给朋友拜年,你只要进屋时向佛像鞠躬就行了。如果你和你的主人平等,你只需要低头。如果比自己大,还是要主动低头。主人应该从座位上下来帮你,甚至说不客套,以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寒暄过后要离开。主人拜完之后,也要改日回访。

4.还有感恩的新年祝福。

任何一个在过去一年中欠过别人人情的人,比如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老师、硕士、博士等。,应该买些礼物送他们,并借拜年的机会表达谢意。

由于平时的辛苦工作,春节期间人们通常起得很晚。如果过早登门拜年,往往会让主人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客人停留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既有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的时候,进来说一句“新年好”就匆匆离开,也会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

礼物必须合适、卫生、安全。如果你自己做一个漂亮的小礼物,可以表达你真诚的友谊,展示你的才华。拜年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礼节和礼仪。邻里坐会,同学聚会,朋友聚会,都应该是“过年说好话,出口说好话”。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春节?这一天恰逢中国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历史上,春节在秦朝叫香格里拉、元日,汉代叫年旦、郑丹,魏晋南北朝叫年朝、元首,唐宋叫年日、元日,清代叫元旦、元日。1912年,民国宣布将公历改为65438+10月1为“新年”。1914 65438+10月,时任内务府首长的朱启钤提议,将农历大年初一定为春节,将端午节定为夏季节日,将中秋节定为秋季节日,将冬季至日定为冬季节日。所有公民都休息,公职人员也允许休息一天。“经袁世凯批准,这奠定了阳历初一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共存格局。”这是春节起源的相关史料。

但当然,说春联只有102岁也不太合适。因为就像一个人,18之前叫张三,18之后改名为张武,现在已经40岁了。你不能说张武只有22岁。春节据说始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以前是很不一致的。自汉武帝以来,规定孟席月(一月)为正月,孟席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民国时期,元旦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是农历的第一天。当然,也有儒家学者不同意阳历和阴历更准确的说法,主张西历(耶稣历)和农历(颛顼历)更准确,因为农历不仅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还用阳历和阴历记录时间,比较复杂,就不多说了。

抛开上述客观史料,我们应该看到,春节实际上不仅仅是旧历年初一的节日,实际上是从大年三十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正月十五)的一系列节日,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因为中华民族或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也叫中国春节。它的隆重程度是,无论男女老少,工农兵商人,都在这样的节日里,要尽量搁置。当然,与家人和亲戚的团聚是最重要的,但朋友、同学、师生、同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问候也很重要。目前,随着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它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到处张灯结彩,到处喜气洋洋,网上红包满天飞,父母给孩子压岁钱,走亲访友的压岁钱,各种礼仪和美食都传递着人们过节的喜悦。尤其在当前疫情下,人们通过电话、视频、微信互致问候。学者和成功人士,尤其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节日的压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普通朋友、亲戚朋友的问候,觉得精力和时间都浪费了。我甚至觉得,如此大量的信息问候,似乎构成了对朋友的骚扰,似乎有些重复和繁琐。就像一个朋友说的,大部分拜年是没有人情味的,换句话说,千人一面。而拜年的内容也必然是老生常谈。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收到这些祝福短信都很开心,而我们都要礼貌的回应以回报问候呢?

在我看来,这种反复的节日问候有很大的合理性,在于它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和仪式。它具有合法性,其合法性在于它基本上受到任何时代的政府和政权的法律保护。任何法律都应该保护人们在节日里互相问候、热闹狂欢的自由。虽然疫情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这种交流的自由,但并不能阻断人们互相问候的热情。春节也是中国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从法律层面可见一斑。

虽然节日问候千篇一律,重复不断,但很容易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构成不必要的骚扰。但人们关注的是节日骚扰,它是节日仪式和狂欢表达的重要形式。我们平时没事的时候骚扰朋友不好。节日骚扰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骚扰形式。它的重复和千篇一律,是千百年来世俗生活和超越信仰的融合,是那种不可遗忘、刻在每个人心中的力量的体现。平时觉得不自在的朋友,被喜庆仪式的世俗化、神圣化联系在一起,让大家觉得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总有相关的东西。

节日问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红包、电话、视频、微信、节日致辞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分享性、共情性、无用性、休闲性和情感性的特征。比如我们大学班级群里,有同学发了很多年终奖,分别给了他们两个红包。每个人都收到了一百多两百元的红包,基本上是我在微信群里遇到的最大的红包。这是因为那些成功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快乐,这传递了快乐。它还具有同理心,即它充分意识到每个人和我的感受是共振的、一致的。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大家在铺天盖地的问候中觉得这个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所有的欢乐都抛向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成了这个世界欢乐的中心,每个人都为自己营造了一种属于社区的节日气氛,无论平日里人们是多么的疲惫和沮丧。

当然,这种展览和寒暄,看起来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用,因为春节期间,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农业都要停产,大部分工厂、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政府单位都放假了,大家都停止了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创造产值并不重要。而且,就算是发节日红包,除了少数人发的多,大部分人基本都一样,消耗精力和时间。除了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和热闹的氛围,其实是最没用的,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增加社会财富。但事实就是如此。即使是最有知识,最有修养的人,也往往愿意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发红包或者帮孩子收红包。估计在全世界,也就是中国的春节,跟物质和金钱最直接相关。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民族的节日是人们花钱的节日。这年头大家一年到头的工作就是为了省钱。完全没用,但是因为没用,多少人为了这个消费辛苦了一年。我们知道,中国很多农民工平时省吃俭用,但是在春节期间,他们是最舍得花钱的。他们得回老家坐公交、高铁、飞机花钱。如今,它是为了娱乐和休闲。在它的无用中,它具有人生中最大的精神意义和休闲品质。

春节,也是中国人说与专业无关,话重复,废话连篇的时候。此时,所有的话语,既不是向着看不见的上帝,也不是向着死亡。就是在这个俗世里,也就是在相互交流的欢腾中,展现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可爱。春节的时候,你看那些舞龙舞狮的人,观众是最多的,但是认真看的人不多。每个人都会做很多菜,但是根本吃不了多少。他们打麻将,打牌,打得筋疲力尽,甚至打得比工作还累,亲戚之间的相互拜访,大家忙忙碌碌的人际交往。这是休息吗?还是不休息?是感情休息,还是多少意外?反正无所谓。中国人民需要这样一个节日。过了这个节日,他们似乎在新的一年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他们是闲着还是累着,有用还是没用,似乎一年工作的意义都在他们过完这个春节后实现了。每个人好像都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交了一份考试答题卡,不管满意不满意,总要交上去。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害怕过年,不敢交这个卷子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融入到与亲友相关联的整体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在消解春节的整体感和仪式感,但中国人把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中国人的伦理就是在这种现实交往中建构起来的,而春节是中国人伦理精神最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