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民族文化的马来西亚历史
在地理上,马来西亚位于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间,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基督教的欧洲,东北部是中国和日本。从印度、中东和欧洲到中国的船只必须经过马来西亚,最直接的海上航线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所以,马来西亚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地区,也是重要的商路。这种地理位置在给马来西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当地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外来势力的影响和支配。
根据外部影响的主要因素,马来西亚独立前的马来亚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来自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以苏门答腊为起点的三佛齐是这一阶段的巅峰阶段,从7世纪到14世纪统治着马来文化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从伊斯兰教的到来开始。伊斯兰教于公元10世纪传入马来亚,并逐渐传播到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三佛齐失陷后,该地区被分成许多小苏丹国,其中最重要的是马六甲苏丹国。伊斯兰文化对马来人影响很深,但也受到马来人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荷兰和英国紧随其后,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基地。1824英荷条约划分了英国和荷兰在马来亚的势力范围,人为地将英属马来亚从荷属东印度分离出去,后来荷属东印度成为印度尼西亚。
与此同时,欧洲殖民势力还引入了第四种有影响的力量:为了满足其殖民经济的需要,大量的中国和印度劳工迁移到英国占领的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成为经济和职业的主导力量,对当地马来人(祖先也是外族)构成极大威胁,马来人(祖先也是外族)甚至面临成为马来半岛少数民族的危险。
日本从1942年到1945年占领了这一地区,对英国在东亚的势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间相当短,但却激起了马来亚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民族主义激起了华人的反对。中国人害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统治,所以很多中国人加入马来亚。在英国军方的强力镇压和马来、华人政治领袖的谈判退让下,扑灭了* *暴动,于1957年建立了独立的多民族马来亚合众国。
1963英属新加坡和北婆罗洲加入联邦,马来亚改名为马来西亚。1965年,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被迫独立(因为当时的马来精英害怕新加坡的华人人口会进一步削弱马来人口)。马来西亚克服了这次危机和印尼-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矛盾导致了1969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其政治生活和公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一措施一直保持至今。从1970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术崇拜者统一组织在中国和印度领导人的协助下组建了民族阵线,几乎达到了马来西亚一党制的地步。
在UMNO的统治下,马来西亚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几乎达到了1990年代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发展有助于削弱政治不和,但也掩盖了政治权力向马来人转移的趋势。在UMNO的持续统治下,中国人对经济的垄断和印度人对职业的垄断被拥有行政权力的女巫系统地打破了。马来人商业和职业阶层的建立。马来语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语言,系统的反歧视运动也对马来人有利。虽然这些措施也引起了很多不满,但总体来说,在这些单边措施下,出现了一个更有利于某个种族,一步步走向通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