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把旧课本和高中历史都要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 ~ 1919)

第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①背景原因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禁烟①林则徐禁烟②虎门销毁鸦片。

3.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保障鸦片走私①简单课程: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香港岛→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a。内容条约-五个附件-三个b .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闭社会①社会性质变化: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闭。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主要农民地主和人民群众的封建主义。

(3)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①外国商品销售不畅②三国“修改合同”的要求被拒。

2.借口和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广州→天津条约1859~1860天津→北京条约(大沽口)(火烧圆明园)

4.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5.沙皇俄国夺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变化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①那拉发动“辛酉政变”1861 11②那拉控制下的中国政局特点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抛弃中立(英、法),愿意帮助镇压(法、俄)。

第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赴广西宣讲——紫荆山——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实施。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王楠——冯云山王贝——魏长辉王喜——肖朝贵东王——杨修庆王集——石达开。

5.太平天国顺利进军,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天目制”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1)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沪: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1)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自然

第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两个过程

②组

③理解

④命题和目的

⑤代表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①建立现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管理模式(官方)和特色(三大特色)、口号(自强)、功能)②建立现代民用工业③建立现代教育、引进西方技术④建立现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 →北洋舰队(1888)】。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增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时间、地点、创始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和特点①状况:被压迫被束缚。

②政治特征:a .革命性b .少、小、弱妥协性、不完全性弱点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特点①先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②政治特点:集中→团结辛酸→革命最坚决最彻底③早期斗争→自发的经济斗争。

不及物动词中法战争

1.法国战争的背景。

2.战争的主要过程(二线和三次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战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建立省(1885)

七。1894-1895年中日战争

1.战争背景:中日出兵朝鲜,在撤军问题上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历程:外国——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半岛之战、阿哈瓦之战。

4.结果:《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削地、补偿、开埠、建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中国的形式和危害①开办银行②政治贷款③修建铁路④投资工厂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征。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①占领租界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1898年的改革运动

1.维新派的形成及政治特征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经济形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②维新派的政治理念③维新派的政治特征——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的表现——政治上进步,但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活动①办学讲学(万亩草堂)②多次写作(在公交车上)③创办刊物(中外新闻)④组织维新派团体:强社保会。

3.戊戌变法的实施与推行(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③变法的法规受到严重的干扰和阻碍。a .各省(湖南省除外)拒绝执行b .那拉对维新势力的镇压,组织准备。

4.1898年改革运动的失败

正面战场上的抗日战争;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性质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65438+十月淞沪之战——失败;(2)37年太原战役(国共合作良好的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积极,挫败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是抗战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的丧失和千里溃败。

四、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

1,全面抗战路线:1937秋季中共洛川会议,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5.毛泽东于1938年春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是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符号: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和武汉——同时表明日本试图通过速战速决走向破产。

2.原因:从日本来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来自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从中国来看:(1)正面战场连续失利;(二)人民抗日力量有待加强。

3.日本改变侵华政策:(1)对国民党的影响:政治诱导(原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的),军事打击为辅(原以军事打击为主):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政策开始遭到反对;正面战场的局势已经恶化。(二)对* * * *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影响;集中兵力进攻* * *;给抗日根据地造成困难。

二、日本在衰落地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战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占领区的经济当作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占用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二)掠夺劳动力;(3)“控制”工矿运输业的目的是: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和利润。(4)金融:扣押金银和现金;开银行;苛捐杂税。2.思想文化:奴役教育——目的:摧毁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3.殖民统治:政策(战略)——以华制华;华北——加强治安运动;中国中部——“家庭清洁运动”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第一,国民党政策的反动化。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劝降的政治政策;(二)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3)重要原因——英美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表明其政策重点由对外开放转向对内反共——主动反共、被动抗日路线。

3.政策有两面性:要投降日本但不放弃抗日,又不敢脱离要共同反共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的表现:

1,侵略日本:(1)消极抗日政策(路线);(2)事件:1940年枣宜之战——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国兵楷模”);1944、豫湘桂战役一败涂地,主要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之战”——直接目的是解救南阳孤军)。

3)影响:会恶化正面战场的局势。

(2)积极反共反* *: (1)政策(路线);(2)事件:1939年底0940年初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表明蒋介石要反共,不敢与中共决裂):叶挺被拘,项英牺牲——中共奋起反击:政治暴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说明CCP已经成熟了;CCP通过斗争争取统一;说明CCP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