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发展史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继续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水墨画的功能。“墨即色”,指的是墨的浓淡变化是颜色的层次变化,“墨即彩”,指的是可以用多层次的墨色度来代替多彩的颜色。
北宋沈括《图宋》云:“江南东原传至巨然,淡墨淡青为一。”也就是水墨画。唐宋人用湿笔画山水,有“水昏墨印”之效。元代人开始使用干笔,墨色变化较多,有“同时出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提出“水墨画为上”,后人纷纷效仿。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从隋代开始出现。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深远”。用散点透视,平远就像“走在一条背阴的路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很长的画卷,包括万里。
高度就像降落伞从山顶慢慢下降,重心也在变化。从山顶到山脚,可以画一条长长的竖轴;深远利用远近山的形状对比,画出立体而深谷的效果。
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画有四个特点:人或建筑必须出现在画上,画才显示出生命力;自唐代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分为两个流派:南方和北方。
唐代画家李思训是北方画派的创始人。他发明了斧劈法,在绘画中色彩被重复利用,鲜艳的石青也被运用到厚重的墨点上,非常适合实现北方阳光明媚、峰峦高耸的景象。宋代画家张择端、唐力、马援、夏圭等继承了他的画风,自成一派。
百度百科-中国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