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雕刻的历史渊源
葫芦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声音接近“福禄”。同时,葫芦中的长子又有世代子孙之意,所以人们通常将其视为吉祥物,称之为“吉祥葫芦”。一个葫芦文化,包含了天地和锅里的生命。葫芦古笔筒,俗称葫芦瓜,《诗经·风雅》中说:“锦瓜为民所生”,意思是人类由葫芦瓜而来。中国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包含在“三锅”里:“破锅”(人出瓜),“吊锅”(药助民),“锅日”(魂归锅日),都是指葫芦。我国许多民族的祖先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相传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昆仑(葫芦)山。“葫芦里藏着一个小小的天地,陪我去云山万里。收走鬼神不可见,用之可与物春。”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发自内心的对葫芦的赞美和喜爱。葫芦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国农村,小娃娃们经常在胸前佩戴小葫芦,祈求长寿。道教徒视葫芦为圣物,道教徒随身携带葫芦作为器物。传说中的铁拐李和麻姑南极仙人都携带葫芦作为器物,称为“宝葫芦”。很多道观、佛寺都用葫芦作为辟邪、抑五毒的象征。
葫芦不仅可以食用和药用,干燥成熟后还可以作为盛水、挖面、盛药、盛酒的容器。它是一种很普通的日常用品。还可以制成农具、船只、乐器甚至火器,在生产、运输、娱乐乃至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美观,在葫芦外部雕刻各种图案,这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工艺品。
时间过得很快。21世纪,虽然我们无从考证东昌种植的雕葫芦的确切起源,但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感人的传说。相传古代擅长绘画、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回到聊城市东昌府区燕寺任职。那时候,燕寺盛产葫芦,王和尚就在葫芦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养他最喜欢的果果。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流传开来。
据地方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非常流行。明清时期,东昌府紧邻京杭大运河,是鲁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商贾云集,一时繁华。当时,雕花葫芦曾是运河两岸农民生产的重要商品,并随运河出口到全国各地。
进入新世纪,东昌刻葫芦的产地主要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辐射到凉水镇的严庙、柳林、桑阿镇、新集乡等周边乡镇办事处,基本在原堂邑县范围内。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本土艺术家,如李文普、郑诗君、小毕横和黄玉谷,他们被当地的行业艺术家称为“老师”。我们无从考证他们的技艺和作品,只能从艺术家代代相传的口述和技艺中追溯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