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流入波斯湾。他们流经的地区被称为两河流域,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代两河的定期泛滥给这个地区带来了适于耕种的肥沃土壤。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地处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所以在公元前50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繁衍,逐渐开创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先河。从此成为一个民族融合。商业、贸易和文化碰撞的热点。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交替统治着这一地区,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创造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古老文明。

自然科学和艺术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需要更精确的历法。人们通过对月亮盈亏规律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制定了农历。即两次新月的间隔视为一个月,一个月29或30天,一年12个月,一年354天。这比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晚了六天多,所以他们设立了一个闰月来求解。也就是有些年份是13个月。阴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

在巴比伦时期,人们不仅可以从五大行星中分辨出星星,还绘制了一张星图,将天空中的星星按照方向分成星座,有***12个站,每个站都是30度。现在说黄道十二宫,就是这个结果。天蝎座、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天秤座这些星座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的人们确立了周的概念。他们把一个月分成四周,一周七天,每天都有一个星神掌管,同一天同一个月。火,水,木,金,土。这种计算太阳的方法广为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因为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的人都很会做生意。商业贸易需要精确的计算,河流的泛滥需要土地的年度计量,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因此发展起来。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同时使用10十进制和60十进制。10十进制方法为圆和时间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当时人们把圈子分成360”胖,把一天分成12小时,每小时30 uz,每天360 uz。他们不仅掌握了四则运算、分数和三元方程,还计算了不规则多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发现圆周率为3。

当时王室还规定并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刻艺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圆柱印章是其杰出成就之一。

所谓圆柱形印章,是将铭文刻在稀有的圆柱形小石头表面,在水泥上滚动留下印记的一种印章。已知最早的圆柱形印章雕刻于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印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几何图形、法术图案、童话故事等。印章的用途,从驱赶邪灵,逐渐发展成为私有财产的标志。

还有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和著名的猎狮浮雕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石雕的艺术成就。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文字、文学地理位置为两河流域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石头上雕刻图形字符。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创造性地用音棒或音棒在半干的泥板上刻上了简化的图形文字,或者晒干,或者烧掉。它们的笔画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我们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后,在两河流域不同时期被不同民族继承和改造,并在西亚广泛流行,形成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不仅如此,它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为腓尼基文字向世界范围的字母过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经过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楔形文字被两条河流的泥沙覆盖。在公元前后,更高级的字母字符取代了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学者罗在伊朗发现了贝西顿铭文,并于1857年成功解读,楔形文字之谜被揭开,从而诞生了亚述教。

1621年,意大利商人瓦拉在伊朗高原古波斯帝国的波赫里斯宫殿遗址中发现了楔形文字,并带回欧洲,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764年,丹麦人尼布尔发表了楔形文字拓片,并对其进行了解读。此后一直进行学术研究和破译。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特·芬在阅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确认了波斯楔形文字的九个字母。1835年,英国驻波斯外交官、著名东方学者罗在伊朗西部的一处悬崖上发现了贝希顿的碑文,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制作成拓片。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1857年,罗林升在格罗特芬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解读了古波斯文,然后与巴比伦文进行对比,最后解读了西亚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与此同时,英国的塔尔博特、法国的奥贝特和爱尔兰的辛克斯也分别破译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之谜由此揭开。

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经济样式、频繁的民族冲突和多变的政治结构,在两河流域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两河流域的智者运用成熟的文字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神话、诗歌和谚语。著名作品如《埃努马·埃利希》、《洪水的故事》等。最高的文学成就是被遗忘。

史诗《埃努马·埃利希》是一部关于世界起源的童话。它描述了马杜克与女妖决战后,创造了太阳、月亮、星座、河流、湖泊、海洋和万物,创造了侍奉上帝的人。《旧约》中的创世纪基本上来源于这个童话。洪水的故事是《圣经》中“洪水毁灭世界”和“诺亚方舟”故事的蓝本。《被遗忘的一个》,起源于苏美尔时代,代代相传,成书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史诗* * *有3000多行,用楔形文字记录在12块泥板上。这部史诗般的书写泥板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史诗描述了被遗忘的一个,英俊勇敢的乌鲁克国王,因修建城墙和神庙而引起民众反感,并遭到众神天使斯齐都的暴力干涉。在战斗中,两人不仅结成了生死之交,还在伊斯塔女神被治愈暴力之时,将她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后来,遗忘一拒绝了女神的爱,被因爱成恨的女神报复。英雄杀了女神的天使后,众神让恩奇生病,并以死来惩罚他。为了救他的朋友,他历尽千辛万苦救活了葛翔,但他却意外地被一条蛇吞了。史诗故事曲折动人,既反映了两河流域的多神崇拜和神的人格化,又反映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与法律由于复杂的地域环境、民族构成和多变的政治结构,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地方性、狭隘性和时代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宗教不可能发展成为大世界宗教,但这并不妨碍它为大世界宗教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养分。

关于世界起源、上帝造人、洪水导致世界灭绝、诺亚方舟等传说。两河流域的人们先后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的源头,也为伊斯兰教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两河流域的宗教特点也在这一带形成了完整的占卜体系,西方的许多占星术都起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注重立法的习惯,这也是两河流域人民对人类文化事业做出的特别重要的贡献。公元前3000年中期,苏美尔人首次跳出习惯法的圈子,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不幸的是,只有这些代码的片段保存至今。在随后的历史岁月里,两河流域的人们制定了乌尔纳法典、苏美尔法典、比拉拉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1901年,j·摩根指挥下的法国考古队在发掘埃兰古都苏萨遗址时,发现了刻在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据考证,埃兰入侵巴比伦时,他们把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萨,并刮掉了部分碑文。以后历史学家一般根据其他泥板上的抄本碎片来补上磨损的部分。现在,这块石碑被收藏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三块黑色玄武岩组成,高2.25米,顶围1.65米,底围1.90米..法典由楔形文字组成,* * * 3500行,282条。它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奴隶主的意志。《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对以后两河流域法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成为研究两河流域及西亚社会状况的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

城市与建筑古代两河流域是西亚贸易路线经过的唯一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这一地区率先从城邦演变为城市。但由于战乱频繁,城市屡遭破坏。两河流域最著名的城市代表是巴比伦千年古城,由新巴比伦王国第二任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26-538年)重建。这座城市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宫殿寺庙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空中花园”。

巴比伦城内有三面城墙,厚度分别为7米、7.8米和3.2米,四匹马可以并排站在城墙上。主城墙长74公里,内两砖墙略呈方形。方圆16公里,* *有3000多座城楼。城外挖有深沟,有一套复杂的水利建设工程,平时用于灌溉和运输,战时可淹没周边地区。

所谓的“空中花园”,其实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取悦他宠爱的妃子,在土露台上修建的假山花园。假山长120米,每边高25米,由石柱、石板层层堆砌,直抵云霄。从远处看,它像一个空中花园,因此得名。假山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由大石柱支撑,上面盖着官房。为了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浸过沥青的柳条席子,上面铺两层石砖,再铸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植沃土,种植奇花异草,并提供灌溉水源和水管。

文化影响着多变的政治格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西亚商路的地理位置,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使这一地区成为周边地区文化的聚集地和中转站。

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建筑艺术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古埃及早期的建筑几乎都是石头做的,后期出现了砖。砖块的大小和形状与两河流域的几乎一模一样,一些建筑的扶壁也像苏美尔的风格。晚于两河流域的古印度城市文化,在很多方面与两河流域有相似之处。

地处两河流域边缘的波斯(今伊朗),无论是城市建筑、政治机构、宗教、文字、教育制度等,都深受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对犹太教和基督教影响很大,《圣经》中的许多故事、神话、传说和教义大多出自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文学、天文、法律、数学和商品观念也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两河流域的文化在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自身文化的特点,也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外来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商人的商业联系和文化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早期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