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菩萨都坐在莲花台上?

荷花,也叫莲花。是佛经和佛教艺术经典中经常提到和看到的符号。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许多释迦牟尼的传记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来是天上的菩萨,是迦毗罗卫净饭王生的。苏凡国王的公主莫也夫人,容貌美若天仙,温柔贤惠,与一国之君情深似海。莫耶夫夫人回忆起新婚之夜,她隐约看见一个骑着白象的人向她走来,而且越来越小,从她的右肋钻进了她的肚子。在她的脑海里,她觉得菩萨变成了白象,进入了胎儿。几天后,怀孕的莫也夫人脸上出现了淡淡的红色晕圈。鲜艳的绿色领花像一片荷叶,她的脸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后来,莫也夫人在木罗树下生佛祖时,百鸟齐鸣,天高气爽,四季花木齐开,尤其是车罩般大的荷花,一下子开在了沼泽地里。佛陀一出生,就站在莲花上,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说:“世上只有我一个。”这一天是4月8日,也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悟道时,升至北方,绕树而行,“观树而行”,一次是一朵莲花,共计1.8朵莲花。他每次弘法都是坐在莲花座上,坐姿也是莲花坐姿,就是双腿交叠,双脚向上。

世间,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芳香、美丽、淡雅;竹高而结,青翠欲滴;菊花孤傲,我佛我祖却钟情莲花。这是因为古印度早就有爱莲的精神。人们在忍受着乡村炎热的天气,对春夏开放的荷花特别开心,清新而快乐。佛教从一开始就注重顺应民众的习俗和心理来吸引信众,所以莲花在佛经中经常被反复引用。佛经上说,人与人之间不是几十朵莲花,天上不是几百朵莲花,净土不是几千朵莲花。《楞严经》说,“我尊当时世,从肉馍馍中,光之百宝涌出,宝莲千叶成,坐于宝莲之上……”。《佛国维摩诘经》云:“不在世间时,如一朵莲花,总善行于寂。”经典解释说:“故十佛皆生于浑泥地,皆坐于莲台上。”可见荷花说明是从烦到洁。说明它生于淤泥,绽放于水面,产生淤泥而不染深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的夏季水中盛开,预示着烦恼和凉爽,也就是说,它在烦恼的人之间带来了凉爽的界限。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化身的圣人,生于佛的净土。佛祖从泥淖里走出来,走出来还挺自然的,证明是对的,感觉很棒。虽超脱凡俗,却不离人间。莲花与佛学院大师张有着天衣无缝的联系。佛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烦恼比恒河里的沙子还多,他们失去了自我,仿佛和过去一样。有志向的人,要下大力气修身养性,净化自己,不受污染,超越一切世俗,追求一个清明无碍的境界。荷花的自然美可以用来比喻佛教的思想。而且荷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荷花贵、好、美。它巍然屹立,明亮清新;洁身自好,傲然挺立;它的根如玉,没有颜色;其茎空,不见五蕴;它的叶子绿如蓝,从中间看是清澈的;其丝如缕,不可断;它的花沉郁芬芳;没有树枝,没有藤蔓,没有悬挂;多似莲子,苦心如佛;认真教人,洁身自好。唐代诗人李商隐赞美荷花,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世间花与叶不相干,花入金盆为尘。

但有绿莲红钹,音量舒适开阔。

这花和这叶相映成趣,绿颜色减了红颜色,让人心酸!

此外,根据佛教的教义,三界的学生都是以情欲支撑生命的;净土圣人以莲花化身,能以世人熟悉的形象示人。由于莲花代表了佛陀清净的法身,所以庄颜的自圆其说就成了佛教教义和艺术的重要话题,也是佛寺里经常见到的吉祥之物。比如古印度的阿旃陀墙上画有莲花。在中国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有很多以荷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思。比如龙门洞?阳东雕有莲花装饰图,与莲花洞顶的莲花有着独特的色彩。即使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或坐在莲花座上,或手捧莲花,关注着它。就连世界上最知名的观音菩萨也有莲花相伴,很多观音的形象都有莲花相伴: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制愿印;卧莲观音,卧池荷花;放音乐看音,右手托腮,左手捻莲花放膝上;一片叶子看着声音,靠着荷花浮在水面上;韦德看着声音,坐在岩石旁,左手拿着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捧青莲花;听声坐荷叶;以莲听歌,坐在一片荷叶上,双手捧荷花。在我们看到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先贤,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在莲花台上,以示清净严明。可见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

不仅如此,连还与佛教和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荷花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在古代,女儿们常常在清晨(下8页6)(上5页0)采摘带着露珠的莲花来遮面,或者拿着莲花来保存自己的美丽。莲花里有没有?皮肤素和木脂素能真正滋润肤色。鲜嫩的荷花用开水浸泡,其汁液翠绿清香,具有清热解暑、生津开胃的作用。莲花的地下根和茎被称为莲藕。据说释迦牟尼的十个弟弟之一舍利弗患了肺结核,他来看望他。知道舍利弗喜欢吃莲藕,就带了些新鲜莲藕给舍利弗吃。吃了莲藕,舍利弗康复了。后来,佛的祖先经常将莲藕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并发现了莲藕的许多药用价值。

如今,莲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意象,在东方文化的整个流派完成之后,依然是平静、愉悦、超然、略带微笑。无量佛如莲,无量佛如莲。生活也应该像一朵莲花,和平将导致步生莲。正因为如此,莲花中蕴含着纯粹的功德和冷静的智慧,被佛家兄弟和儿子们永远敬仰,被世间善良的人们所喜爱。

人们走进寺内,抬头看到的是释迦牟尼坐像,身穿齐肩大褂,手作声明,坐在莲花台上。佛经上说这是佛陀释迦牟尼成佛后向信众宣讲的手势。被称为“西方三贤”之首的阿弥陀佛也坐在莲台上,双手放在脚上,掌心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引导众生走向西方佛国净土。以善良慈悲著称的观音,一身白衣,坐在白莲花之上,一手拿着纯净的瓶子,一手执着一朵白莲花,仿佛要展现观音纯净的菩萨心肠,全力引导信众离开尘世,到达莲花盛开的佛教净土。

人们在读佛经时,常常看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房”,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衣”,把和尚的手印称为“莲花交手”,和尚用的“念珠”也是莲子做的。佛经上说莲子做念珠比槐花珠好。如果你再捏一次,你会得到一千倍的祝福。

综上所述,莲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佛教的象征和圣花。

为什么佛教那么崇拜莲花?简言之,有两个原因:

第一,和荷花的特性有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花卉,它没有牡丹的优雅,也没有菊花的孤傲,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以及在凉爽的夏骄阳面前绽放的特点,赢得了佛教的至高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之所以称为“六尘”,是因为世间充满了“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和干燥,世界充满了欲望和竞争,人们很难平静和干净。这种情况与佛教“远离尘垢”的净土格格不入。若想入佛,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空门,专心修持佛法,消除污染,枯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殊属性,与世间佛教信徒不被世俗污染,保持清净,才能顺利进入净土佛国的愿望是一致的。

其次是受古印度崇莲习俗的影响。

早在印度佛教诞生之前,每年夏天,烈日如火。在这个炎热的夏日,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走在荷花盛开的池塘、湖泊中,欣赏荷花,绿水掩映,粉色、薰衣草芬芳,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花香随风从常青树上散发出来,让人感觉凉爽,仿佛被洗过一样。荷花池成了避暑胜地。

在古印度的经典文学中,莲花常被比作美丽的少女。比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中说,“悉达多有一个女人,她看起来很美,但她就像一个沾满泥巴的莲藕,她闪耀的美丽从未显露。”此外,在古典文学中,佛陀释迦牟尼的母亲被描述为拥有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释迦牟尼的诞生也与莲花联系在一起。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之前,皇宫里有八种吉祥的征兆。几百只鸟聚在一起,四季的花一起盛开。特别奇怪的是,宫殿里的大池塘里突然长出了一朵车轮般大的白莲花,而白莲花正是释迦牟尼出生时所生。释迦牟尼诞生之初,他的舌根里闪烁着千万道金光,每道金光都化作一朵千叶白莲。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是莲花王子,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一个国家。国王的名字是波罗乃兹,也被称为莲花国王。国家治理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有一场疫情,求医的人很多。国王见此情景,大发慈悲,集中朝臣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医生说,要根治这种疫情,只有北京东北河里的红鱼的血肉才能治好,但目前河里没有这种鱼。王子听后,纵身跳入河中,把它变成了一条红色的鱼,献身于为人民治病。人们已经来切割红鱼的肉和血来治疗疾病。奇怪的是,红鱼“割了又复活”,红鱼割不了,就这样持续了十二年,直到全中国的人都治好了。佛经上说,这个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经》中,也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人间之时,雪山脚下就住着一位名叫蒂波扬的精神神仙。他经常在石头上撒尿。有一天,一只母鹿来这里舔了几下,很快就怀孕了,生了一个女儿,叫鹿姑娘。后来,蒂波扬得知鹿女是自己的后,就把它收下养了起来。鹿女长大后,路上有莲花,所以也叫莲花女。乌蒂扬国王打猎路过,看到地上有一朵七重的莲花,就四处打听鹿姑娘的情况,把她带回宫里当公主。到宫后不久,她就怀孕了,一胎生了500个儿子。个个正气清秀,长大后成为五百大力士,国家的保护神。国王喜出望外,封鹿夫人为二夫人,二夫人也被称为莲花夫人。

在印度佛经中,莲花的分类也与佛教有关,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不同。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根据莲花的颜色,佛经中有白、蓝、红、紫、黄五种颜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色和蓝色最受欢迎。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Fantoli,是最大的花,有数百片花瓣,在考试中也被称为“白烨花”。这种花生生长在佛国阿信达的池中,世间难得一见,所以又被称为“希有之花”,佛祖释迦牟尼称她为“人间好花”。

Utpala,梵文音译为Youboluo,因其颜色为绿色而得名。叶子狭长,近底部略圆,渐尖向上,蓝白分明,酷似佛眼,故佛经中不称“莲眼”,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是由五位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智慧隐于虚空,坐于宇都,乘银牛;

南方可以躲进虚空,坐在红莲上,骑着金象;

在西方,我在乎躲在虚空里,坐在白莲花里,骑着琉璃马;

北方,虚空无垢,坐紫莲花,骑狮子;

中央脱空,坐金莲,取晶龟;

还有莲花花瓣。佛经上说,花有三种:仁花、天花、菩萨花。中国人的莲瓣只有十几片,天华人的莲瓣有几百片,菩萨的莲瓣有几千片,是佛教中最受尊崇的千(瓣)莲,是佛教中莲花的象征。

二、荷花之美——“四德”“十德”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净土宗的建立和发展,莲花崇拜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通过类比佛教教义、戒律、戒律来美化莲花的自然属性,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并将莲花的美德归纳为“四德”和“十德”。

佛经《涅槃经》说佛有四德,即恒、乐、自、净。所谓常德,就是佛性不离,有“历三代不动,混诸法不变”的定德。所谓德,就是佛愿远离世间生死之苦,愿死于涅槃净土。所谓德,就是佛虽在世间,却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狂喜”,有了“八大自由”的“真我”。所谓清净德,就是佛远离世间的尘垢而不染,就像一面干净的大圆镜,没有纤维。

佛有四德,佛经也总结为“四义”,对应“四德”。根据《华严经》,“大华莲者,在梁社学说中有四层意思:

就像莲花,不沾泥巴,比法界更真,不污染人间。

二如莲花,自我发展,就像与真理相比的自我开悟,一切众生都是自我发展。

三如莲花,蜜蜂采,真理万圣用。

四德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四可爱。比如四德,恒、乐、自、清净。"

《三藏法书》也对莲花相对于菩萨的“十善”的优点做了更详细的总结。

莲花比喻菩萨十善法:

1.远离污染。菩萨修行,有智,能观诸法中一切境界,无贪爱之心。他虽在五浊生死之流,却未染生死错,即莲花出水,未染污泥。(五浊,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要作恶。菩萨修行,只为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以身、口、心护持清净,不与丝毫恶同分。比如莲花,虽然是一滴水,却不会停留。

3.满满的禁欲。菩萨修行,把一切戒律都放进去,坚持不犯,这样戒律才能灭身口之恶,香火才能除粪之气。所以俗话说的好,清香扑鼻,广传满溢,比喻莲花蔓延扩散,妙香广传,远近皆闻。

4.尸体是干净的。因为戒,菩萨的身心清净在五浊中,却可以染而不染。比如莲花屈臣氏虽然在泥水里,但是自然干净,没有染色。

5.看起来很开心。Xi,他看起来很开心。易,欢喜也,菩萨心常禅,则面无蹙眉,诸相圆满,见之皆乐。例如,当荷花盛开时,它让所有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6.软而不涩。柔则顺,不涩则无滞。意思是菩萨的慈善之旅不受闭关法阻碍,内满外塑。所以,身体往往是干净的,柔软的,旋转的,而不是粗糙的。比喻莲花,身体柔润。

7.每个看到的人都是幸运的。菩萨修行成就奇妙,见之者幸。比如荷花,香花,妙不可言,看见的人,做梦的人,都是幸运的。

8.调料足够了。菩萨修持成功,智慧,庄严,足,意为莲花盛开,其华果足。

9.成熟干净。菩萨修圆,妙果成熟,但慧光发现能使一切众生有六根清净,比喻莲花成熟。用眼睛看它的颜色,用鼻子闻它的香味,根就干净了。(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体根、意根。)

10.人生一直在思考。菩萨出生时,仙人等人受仙乐保护,这样他们就能实践善行,证明菩提果。比如莲花出生的时候,虽然没有花,但是先生已经想到了莲花。(梵文菩提,华严道)

以上比喻的内容虽然没有针对性和可比性,但却准确地抓住了荷花的娇艳洁净的特点和佛的精神,使荷花得到了升华。

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了八大门派。其中,以念诵阿弥陀佛名、西天极乐世界为宗旨的净土宗与莲花的关系最为密切。净土宗的发展丰富了拜莲的内容和形式,使拜莲的形式更加繁荣。

自东晋以来,我国佛教徒中就有一种观念,祈求弥勒净土,即引天。它的创始人是一个著名的和尚,道安。

道安(314-385)长山富留(今河北省蓟县)人。父母早逝,18岁出家。他以名师佛图成(232-348)的常识成为高足弟子。读了弥勒下世经,拜了弥勒净土。于是我在弥勒佛像前念了佛祖誓词,发誓来世不死。道安的思想再次影响了他。

惠远(334-416),东晋燕门娄烦(今山西省燕县)人,自幼好学。13岁,随叔父赴洛阳求学。21岁时,到太行山拜道安为师,学法十三年。太元三年(378),苻坚攻陷襄阳,被迫邀其到长安主持五重殿。慧远只好离开师傅远行,希望能在罗浮山(今广东)修炼。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受小弟之邀,上庐山西林寺。他讲庐山的般若经,很受欢迎。全国各地的名僧、信众等风聚。后来,在sairinji的东部,他们重建了寺庙,并把它叫做Torinji。庙前有两个大池塘,是用钱为大名鼎鼎的谢灵运挖的,池塘里有白色的百合花。元兴元年(402),慧远和当时的一百多位名人在庐山托林寺的阿弥陀佛像。

念佛誓词前,他说:“今生今世,我只能看到尊卑,贫富,劳苦,各种毒害;强则弱,贼则反;杀与杀,迭与吞;人生如火燃烧,其苦无法言表。西方的净土纯净而稳定,含蓄而快乐,荷花芬芳,鸟语花香;在乡下,天人的生活是没有限制的。与此相比,怎么会不可取呢?

因为根的不同,所以达到这种境界会有先后顺序;谁先到那里,谁就必须帮助落后的同志达到目标。他们在托林寺前大池白莲盛开时许愿,取名白莲社,被宋人视为莲族的祖先。慧远之后,名僧辈出,到了唐代,有一位推崇慧远结社读佛的名僧,就是很好的引路人。读完《观世音菩萨经》后,他大为惊异,便去了庐山林东。

从宋代到明代,杭州逐渐成为净土宗的传播中心之一,被称为莲宗第六、七、八祖的大师都是杭州人。第六祖延寿(904-97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姓王。吴越王钱洪书从杭州路引寺请来第一代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主持。白天在佛寺念经念佛,晚上回南屏山顶走街串巷。

我渴望去阿弥陀佛净土。他既提倡纯禅,又提倡禅修,他的百卷本《景宗录》名扬海内外,以至于高丽(今朝鲜)国王亲自派著名高僧萧到净慈寺取经。七祖宋初(959-1020)住在杭州肇庆寺,仰慕庐山托林寺、慧远遗风,在杭州西湖肇庆寺前成立了由1000多名著名僧人、学者参加的敬行社。

120余人入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献身佛祖,共赴西天净土。该省经常当场刺自己的血,入墨,抄《华经品志》,每册三拜三圈,念佛名阿弥陀佛。佛经写完后,杭城惊呆了。翰林学士苏易简为此作序,刻印1000册,广为流传。八祖莲池大师(1535—1615)?

这里没有痛苦、烦恼和争吵,只有快乐与和谐。

这个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据《无量寿经》和《阿弥陀佛经》记载,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法藏的国王,他弃国出家为僧,修行佛法。他在佛前许了四十八愿,表示成佛后,他管辖的佛国净土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禽兽,佛国众生都可以坐在这里过安逸的生活。

李白:“心如世间紫罗兰色。”

孟郊:“道证紫心。”

白居易:“像白莲花,水里没有水。”

孟浩然:"看莲净,方?蝗虫逮捕副本!?

权德舆:“不知空门是否清净,荷花到不了秋池。”

赵倩:“笑是白练自鸣得意,世间烦恼都是浮云。”

佛经上说,人间没有几十朵莲花,天上没有几百朵莲花,净土有一千多朵莲花。莲花的意思是从烦恼到纯洁,因为它生长在污泥中,绽放在水面上,有污泥而不染的深意。除了莲瓣,还有莲瓣和莲子,可以观赏和食用;莲子又可以长出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莲子。荷花在炎热的夏季水中盛开,热意味着烦恼,水意味着凉爽,也就是给纷扰的世界带来凉爽,这些都是荷花所代表的美德。所以解脱烦恼后生在佛教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

三界众生由情欲供养,净土圣人由莲花化身。所以莲花代表的是纯粹的功德和清凉的智能。对于圣人来说,它是无形的,在普通人身上出现之前,它是以一种熟悉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佛像,佛经中介绍的净土佛国的圣贤,都是以莲花为题材;无论是坐还是站,都是在莲花台上,代表了他们清净的法身和庄严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