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江都县小石桥现在在哪里?

小石桥

清代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桥址:现扬州北门外大街与梅岭西路交界处。

汶河上最早的桥可以追溯到隋代的小石桥。在唐代,扬州和汶河是一个古老的关河子渠,但当时还没有名字。人们称这条河为城河或关河。据北宋科学家沈括考证,自北向南有小石桥、广济桥、新桥、明凯桥、顾家桥、斯通桥、太平桥、梨园桥、万岁桥、清源桥。

宋代扬州有三城,城河航运功能逐渐淡化,宋代成为大城市的中心航道。在宋大成市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汶河上从北到南依次有小石桥、银根桥、明凯桥、斯通桥和太平桥。

明代的扬州,因为战乱,关河一度干涸,桥梁受损。洪武元年(1368),常遇春再次疏浚河道。洪武七年(1374),扬州魏指挥马毓凯重修桥、兴桥、太平桥于汶河。弘治九年(1496),扬州冶源同治建金文桥,桥上又建文昌楼。这个关河取名“文河”,后来演变成“文河”。

小石桥

清代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桥址:北门外大街与梅岭西路交界处。

汶河最北边是小石桥,也叫小石桥。小石桥横跨关河,是扬州著名的古桥之一。这座桥在隋唐时期就有了,根据史料记载,它的位置并没有大的变化。建国后曾多次扩建,现已换成汉白玉灵芝图案的栏杆。整天熙熙攘攘,充满了青春活力。

名城研究院副研究员邱正峰表示,大桥作为交通枢纽,既是两岸居民的聚集地,也是商品的集散地。所谓桥市,即扬州的明凯桥、大虹桥、凤凰桥等位于桥上或桥头堡的市场,桥市历史悠久。作为隋代为数不多的建在关河上的桥,夜市桥一定人山人海,商品交换频繁。而且夜市现象是晚唐才出现的,早期实行严格的宵禁。杨迪是九五之尊,但普通百姓没有这个福气,所以唐朝以后史书上把它记为一座小市场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石桥在宋朝的时候还在城里,为什么到了明朝以后就在北门外了。邱正峰告诉记者,因为元末战乱,这条关河成了运送柴草和草船的小河。此外,明代扬州城南缩,关河一分为二。北门外面叫小草河,里面叫汶河,所以小石桥在城外。清代也是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名为“竹楼小城”。清代《文定》有诗:“丰乐以贮酒荒闻名,隋家在宝城旁犹存,河桥犹记繁华夜,小城烹百羊春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