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曲平,词源学,

屈原

原名屈原,又号凌俊,汉族,战国末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后裔。虽然屈原忠于楚怀王,但他却屡遭排斥。怀王死后,因项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后死于汨罗江。

这一理论源于南朝梁代武君的《续齐之和》和南朝《荆楚纪年》。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2.伍子胥

有些说法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与屈原无关。

《荆楚纪年》是南朝梁肖时期宗固所撰的一部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季节和风景故事的书。书中第30节记载:“按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处,故令舟救之...韩丹春、曹娥在云上题碑,五月五日迎吴郡...也是吴栋的风俗,是子虚的事,不是屈平的事。”人们认为东吴的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迎接当时被奉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至于粽子,当地有记载:“下午以粽子服吴大夫者,非屈原也。”

3.孝顺的女儿曹娥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之后,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

4.遇见道神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率领吴国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攻破了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孙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赐剑一把,子虚因此而死。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武都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了大怒,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囊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5.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的“龙”部。

武莺廷辉:“龙舟中标”[3]

在图腾祭祀的那天。主要原因如下:(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4]

6.糟糕的一天禁忌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相传这一天是邪恶的,五毒一起出来了。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存兰为浴”,也是传说初五是沐浴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7.夏日至日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隋记》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赛跑,隋代杜太清《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在众多的说法中,纪念屈原说的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