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半帧是科技的进步。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支持全画幅?
只是摄影器材类型多样化的结果,各有所需。
从小到大,大致有:
手机相机,卡片机,半画幅,全画幅(135胶片),中画幅(120胶片),大画幅。
从左到右,大致是越来越早,画质越来越好。
从右到左,越来越新,越来越便携。
如果你认为半帧是科技进步,那么手机更先进?
机身更薄,连拍更好,散热更好,单位体积每英寸像素更大。。。
好像都在说手机。
另一方面,如果你坚持“底子第一压人”,坚信画质第一,那么你可以选择更大的底子,选择大画幅。
真实情况是坚持大画幅和手机摄影的人很多,精品也很多。
用好手中的器材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底和大底的画质肯定有区别。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还不确定。
画质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可大可小,画质绝对不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重要标准。
你的作品是否需要这么高的质量来体现,你的思想是否支持这么高的质量,你的观众是否需要这么高的质量来解读你的作品,这些都比质量本身更重要。
所以对于更多人来说,无非是一种妥协。
选择合适的设备,坚持自己的方向。我相信你能做出一些成绩。
任何一个问题,如果只考虑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就会产生“走进死胡同”的效果
没错,你的摄影和后期制作一定很糟糕。在同样的距离内,全画幅可以容纳很多内容,而拍摄环境对于全画幅来说有时是够狭窄的。如果你不懂这些东西,你可以问,证明你很无知。
先说这个问题——摄影也是有历史的。之所以出现APSC画框,是因为在数码感光元件兴起的初期,全画幅的感光元件良品率低,导致价格高。为了抢占市场,有APSC镜架和4/3镜架。那几乎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可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会下降,全画幅的价格会越来越低。毕竟感光元件越大越好。感光元件越大,图像的放大倍数越低,细节越丰富。就像房子越大,能放下的东西越多,这是一个固定的规律。
(图片来自网络)
画幅和像素数真正的科技进步不是画幅的大小,而是数量的差异。比全画幅更大的是各种尺寸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画幅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
那么,随着感光元件良率的提高,有没有可能出现大幅面数码相机呢?
数码感光不同于胶片银盐感光。在银盐感光技术中,银盐的单位感光密度无法提高,所以提高图像分辨率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感光面积。这也是银盐时代出现中画幅和大画幅的原因。
(马米亚在中画幅相机里对过去的温馨回忆)
数码感光时代,在感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像素数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但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大,在低照度、高感光度的情况下成像质量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全画幅索尼的A7S3只有1200万像素。因为在单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大,噪点越低,发热量越低。索尼A7S3是摄像机,需要对高感光度和发热进行优化。
所以感光面积和单个像素的面积还是有制约关系的。感光面积不变,像素数也不是越高越好。
真正弯道超车的技术进步是算法摄影的出现。也就是用计算机模拟光学成像。在算法摄影中,光学成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计算程序。这是一个质变。
其实初级意义上的算法摄影早就出现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尼康就出现了3D矩阵测光,相机中存储了大量的计算机智能图像模式。这是早期的算法摄影,只不过这个时期计算程序介入了曝光系数,而现在的算法摄影实现了弯道超车,通过电脑存储的数据直接介入成像。通过电脑模拟成像,拍出想要的照片。
这也是华为等手机平台如此擅长摄影的原因。
数字大幅面会出现吗?从技术上来说,数码大幅面感光元件的生产没有难度,但良品率带来的价格问题仍然是制约因素。从成像来看,中画幅数码相机的成像完全够用。
另外,现在还有感光元件的平移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防抖和拍摄高分辨率图像。通过感光元件的细微平移,在不增加感光元件面积的情况下,实际上变相增加了单位像素面积。拍摄9张左右二维平面上感光点相邻的图片,拼接成一张Juck Zhang的高分辨率静态图像。从这个技术角度来说,大幅面的存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相机毕竟是手持设备,人的体力有限,而摄影又是一门需要稳定性的技术,所以相机自然是越小越好。以前有大局观,这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科技进步了,能够做的更小自然是好事。
于是,就有了索尼A7C相机。这个相机其实挺有新意的。为什么这么说?
(紧凑型可换镜头全画幅数码相机。这真的是2020年才出现的新事物。)
目前数码单反相机的形式是继承胶片单反相机,但是对于数码摄影来说,反光镜光学系统在胶片时代已经失去了重要性,完全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来解决。电子系统只需要解决时间延迟的问题。现在,时间延迟已经基本缩短到肉眼无法察觉的时间。
所以战舰顶部的反射器结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索尼A7C出现之前,全画幅知名的紧凑型相机是徕卡Q系列和索尼的全画幅黑卡。但这两款相机都是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索尼A7C的出现使全画幅紧凑型可换镜头相机进入了一个更加实用的阶段。
相信索尼A7C不会是唯一的紧凑型全画幅相机,接下来各大厂商应该都会发布紧凑型全画幅相机。这种相机更轻便,攻击性更小,不容易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或冲突。是街拍和抓拍的好装备。
未来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手机算法摄影会更强大。逐渐蚕食相机的市场份额。相机能做的只是更小巧,有更好的成像质量和对焦性能,同时发展视频拍摄性能。也许有一天,电脑会完全模拟光学摄影的效果,到那一天,相机会成为小众玩家的艺术品。
半帧与全帧相比不是进步而是妥协。
全画幅的感光面积36mm 24mm和24mm是一个折中,适合便携式摄影器材的尺寸。
历史上已经有过更小感光尺寸的尝试,数字感光器的剪裁只是重复过去的权宜之计。
半画幅相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奥林巴斯的Pen系列相机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一次曝光135胶片的一半。
1972柯达也推出了110胶片和相机,这也引发了其他相机厂商的跟风。110的胶片尺寸为17X13mm,比半幅24 18小很多。
但这些小尺寸相机都是权宜之计,是边缘化的产品。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感光面积小于全尺寸影响成像。我们知道135格式实际上是一个缩减的产品,因为它上面还有120的产品曾经是主流产品,随着技术的进步135占了上风。但是感光面积小于135画幅,成像变差是明显的,不可避免的。
2.135相机本身可以做得很小。理光、奥林巴斯、康泰仕等厂商有很多小型化的135产品,质量很高。
3.由于人手大小的限制,摄像头越小越好。如果太小,抓地力和控制力都会受到影响。
进入数字时代后,可以再加一个理由。
数字化可以进一步缩小相机的体积,所以感光面积比全套小的相机并不具备结构上的优势。
随着微单取代单反成为主流,下一步将被边缘化。其实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综上所述,截相机,也就是提问者所说的半相机,根本不是进步的象征,只是一种妥协的权宜之计。注定在未来会被淘汰和边缘化。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知道全画幅尺寸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懂摄影。从他们看不起半帧的态度就能知道他们不知道肉体关系是什么。事实上,当一张照片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正是这些人不知道它是全画幅还是半帧。与其说他们挑剔,不如说他们业余。
熟悉胶片相机的人都知道,APS-C的概念在摄影领域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在这方面,看不起半帧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千奇百怪。
另外,摄影圈还有一些人对所谓的等效系数不理解,说三道四。这种人最可笑。
设备是为创作服务的。
借用风光的术语,摄影也可以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
视野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例如,全画幅是不够的风景片,中间帧太小。
中景,半帧可以,但是宽一点更好。
特写,空间狭小,当然半帧都可以。
全画幅比半帧好。就一句话:你能拍,我也能拍,我能拍,你不一定能拍。
不如出去旅游,背一套全画幅。
相机边框的缩小确实是因为历史的进步。
不然今天出去拍照就背这么大的家伙出去!
随着历史的发展,相机的边框越来越小,主要是为了便携性。
然后,相机发展到6*7画幅,甚至6*4画幅的时代,才开始真正的便携。
135mm格式由于后期打印技术的进步,其实是更方便的格式。
在这个时代,一个平民摄影的新时代真正开始了。单反相机,从专业到民间。
相机边框的进步恰恰说明了科技的进步。半画幅和3/4画幅的出现也符合轻薄便携的初衷。
但是半画幅单反并没有和全画幅微单形成体积优势。
它的优势仅限于价格低廉,尤其是在多镜头配置上,半画幅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半框和3/4框应该是民用的最佳选择。它的实际效果和全画幅相机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全画幅在专业领域是不可或缺的,毕竟专业领域是挣钱吃饭的。
现在手机摄影的到来,取代了原本普通人用的卡片机。民间摄影已经逐渐淘汰了专业相机的存在!
手机通过多重叠加、软件计算景深、AI自动识别等技术,即使是3岁小孩也能拍出好照片!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进步。
然而,追求成就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如何在极致和便携之间做出选择,一直是个矛盾。其实半帧和全画幅之争还是价格和技术的权衡。一旦相机突破了画幅的技术瓶颈,相机画幅还是会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专业人士除外)。目前的技术还没有能力让同等级的小感光元件超过大的。生物感光元件发明后,大小可能没有差别。
作为一个40年的单反玩家,我不禁要问你:谁说半幅是科技的进步?日本佳能和尼康相机厂商的日本人说的!谁后来说M3/4是未来?排除所有其他摄像技术?松下,这些日本人说的!结果,M3/4现在处于被淘汰出局的边缘!如果你说的“明明”的半帧是科技进步,那你就有权利继续提问。如果没有,请没有鉴别力,盲目崇拜日本商人商品广告的人吃“明明”二字,再来提问。
半帧是妥协,不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