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人生28年:“养母和生母”,为什么会有各自的“怕和爱”
要知道,当事人姚策病危住院,养母从此再未发声。具体原因是“身体不适”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从舆论传出的“财产分配风波”来看,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养母保持沉默也是在为儿子着想。
毕竟以姚策目前的状况,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两个家庭的父母来说,最好的心态就是“活到死”。就像委托人姚策放不下4岁的儿子一样,想必四位老人也放不下日渐恶化的儿子。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相爱的,只是因为姚策的病而略显悲伤。
但实际上,在具体事件的过程中,媒体舆论一直对两位母亲不友好,一会儿把矛头指向亲生母亲,一会儿又把矛头指向养母。但从根本上说,两位母亲的身份并不单一,可谓既是“养母”,又是“生母”。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始终处于对立的位置。
而他们最终也会因为当事人姚策的病而无法挽回:“失子”。对于这样残酷的现实,他们应该是有所觉察的,但在“最后的痛苦”到来之前,他们会尽力把时间保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母亲的“执念”,也是作为人的本性所不能控制的。
然而回到现实,两位母亲既要面对儿子姚策病情的“不乐观”,又要面对“最后的痛苦”后如何重建各自家庭的正常秩序。因为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家庭运作不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更需要物质上的平衡,而在这两个问题上,两位母亲终究无法回避她们的“又怕又爱”。
坦率地说,关于两位母亲的“恐惧”,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儿子姚策被病魔困扰,也不愿意看到儿子姚策被病魔带走后,儿媳妇和孙子离开他们的视线。不同的是,姚策的养母找到了亲生儿子,但生母大概率会失去亲生儿子。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恐惧”必然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如果姚策最后死了,他老婆还那么年轻,孩子还那么小。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进入另一段婚姻的概率很大。到那个时候,姚策和两个家族的联系,就只有他孙子的存在了。
至于姚策的老婆,最多是出于对姚策的尊重。大三了,她接触两个家庭,但是互动肯定会越来越少。有一句话比较现实:“眼球没了,眼睛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形容姚策未来家庭结构的恰当方式。
此外,关于两位母亲的“爱情”,也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地方是他们对养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对人生闹剧的误解,他们可能会一直把养子当亲生儿子看待。不同的是,姚策的养母只找到了亲人的爱,而她的生母将在不久的将来永远失去亲人的爱。
就姚策的养母而言,之所以与养子发生争执,在于“养育之恩”会生出“相爱相杀”之心。对于姚策的亲生母亲来说,即使知道儿子身体里流着自己的血,可能也不会那么亲近,所以会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她不敢问他回老家的事。
在这个问题上,舆论的* * *知识其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育儿之爱还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姚策作为当事人,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出院的时候对媒体说,他打算回老家立遗嘱。虽然他没说清楚是那个老家,但从上下文可以判断,应该是他养父母所在地。
同时,误打误撞改变人生的悲剧氛围,未必会随着姚策的“最后的痛苦”而减弱,反而会随着“最后的痛苦”而走向极端。虽然在世俗的世界里,单纯的情感期望两家是“一家”,但是回归到现实的情境中,大家毕竟都是过去岁月的囚徒,因为血缘关系的扩大,去所谓的“两面讨好”太难了。
就像委托人姚策这次病危住院,为什么是亲生父母陪护,而不是养父母?也许外围的人只是看了外表,但作为人之常情,大概率是他的亲生父母想通过最后的陪伴来弥补28年来改变人生的错误所带来的遗憾。作为当事人姚策的养父母,他们可能还处于关心的状态,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不得不承认,姚策的养母是“失而复得”,生母是“失而复得”。虽然他们的感情不一样,但底色是一样的悲伤。甚至在存在主义的尺度上,养母即使找到了亲生儿子,最终也会失去“28年的儿子姚策”。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比姚策的亲生母亲更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