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考古专业50年历史回顾

举世闻名的古都长安和三秦之地,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为西北大学历史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西北大学考古学历史悠久。早在1938年西北联大南迁汉中城固时,历史系就成立了考古委员会。陆茂德教授等人对张骞墓和范蠡墓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王波后印”印章和青釉陶座等一批珍贵文物,并发表了《张骞墓前石刻发掘报告》。1939年西北联大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室,组织师生对汉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卢茂德教授等人发表了《汉中诸县诸葛武侯遗物研究》、《汉中地区史前文化》等论文,周发表了《勉县考古志》等。这是西北大学最早的考古活动。

65438年至0938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黄文璧成为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65438年至0942年任历史系主任,开设考古学、史前史等课程,从事西北历史、地理、考古研究。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考察新疆,重点考察教育、文化、古迹、古物(1927至1930、1933年参加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发起的中瑞科学考察团,考察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文物)。在教学期间,先后撰写了《罗布泊考古》、《张骞下西洋路线考证》、《吐鲁番古代文化与宗教》等专著和论文。

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是王子云。对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文物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信息。1945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调拨各类文物、拓片、模型、石窟、绘画、照片等资料100余种。,由西北艺术文物调查团历年来向国立西北大学索取。西北艺术文物调查团与原历史系考古处合并,成立西北文物研究室,王子云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担任西北文物研究室。此后,王子云等人积极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调查,在安郊区发现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址,其中雨花寨遗址获得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著有《中国历代实用艺术概论》、《西北历史文物实地调查》、《汉唐墓葬考证》、《汤唯砖石墩发现》、《古都考》等。此外,还举办了金石拓片和汉唐墓葬艺术专题展览,对历史教学和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7年5月,为了促进西北地区的文物研究,历史和边政的学生成立了考古学会。组织成员周日到郊区参观历史古迹,节假日到甘肃洮河流域参观石器时代遗址,并将考察成果提炼为三组照片进行展览。1948暑假期间,边政系21学生在甘肃、新疆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物的实习,实地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唐代焉耆古城、库车千佛洞等名胜古迹。此外,还邀请著名学者裴文中作《北京人》、《渭河、洮河流域古人类文化新发现》等学术报告。

陈至先生在历史系开设了“普通考古学”课程。1954,陈至被聘为文物展览室主任。65438至0955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先生被分配到该校任教,为考古教学增添了新的力量。

在此期间,吴伯伦、刘世娥等组织历史系师生参加了麦积山石窟调查、新疆文物普查、安白家口汉墓发掘、咸阳张湾北周隋唐墓葬发掘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初步的田野考古经验,也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基于当时国家对文物考古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郑振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时任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关心下 夏鼐(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等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1956,后来,确立了考古专业化,正式设立考古专业。 同年成立考古教研室,由马长寿先生任主任,先生任副主任,教师有刘世娥、李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大考古专业的成立,代表了陕西乃至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石兴邦:何文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发表于《考古文物研究》,1页,三秦出版社,1996)。

自1956以来,考古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有几位老师(马长寿、、刘世娥、李、、贾德耀、蔡二娇等。)我们学校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保军、石兴邦、金学善、杨红、郭毅夫、王伯宏、林守敬、马德志依次讲授石器时代考古学、商周考古学、秦汉考古学、隋唐考古学。

时任校长的侯外庐还邀请了开罗大学考古学家艾米尔教授、东京大学考古学家原田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教授作考古学术报告,在西北大学形成了一股考古热潮。

除了系统的考古理论教育,我们还非常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考古专业的师生先后参与了Xi安唐兴庆宫和铜川耀州窑的发掘工作。1958年,考古班的学生在蔡二贵先生的带领下,参加了宝鸡北首岭遗址的第一次发掘。1960期间,56级考古班学生参与陕西宾县(今长武县)夏梦村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半坡型早于庙底沟型的地层学证据,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专业成立以来,曾琦、段浩然、黄、、韩宝全、郭长江等先后留校任教,师资队伍不断壮大。1961,考古专精更名为考古专业,但很快因为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专业精简,考古专业被迫停止招生。考古教学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1972,考古专业恢复招生,考古教研室重建,任主任,刘任副主任。后来,王世和、戴同心、段联勤、孔、肖安顺等先后赴西北大学教授考古学,考古学的师资队伍得到重建。特别是具有丰富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的戴同新、王世和老师的授课,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的教学和研究。

从65438年到0973年,刘、张舟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发掘了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刘世娥、王世和、段浩然、段连琴指导72级考古班学生参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1974期间,刘等人带领74级考古班部分学生与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作,对和建筑遗址、庄白青铜器窖藏、云堂制骨作坊进行了发掘。同年,王世和、孔等指导74考古班的学生参加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从65438年到0975年,贾带领74级考古班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以上发掘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实践中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1956考古专业以来,已有130名学生接受了七期培训。后来,他们成为中国各地考古教学和研究的骨干和著名学者的优秀学生,在中国文化考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考古学的科研也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促进了西北大学的文物研究。其中,马长寿于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先秦至隋初关中部落》,充分利用碑刻资料,对关中古代部落的名称起源、地理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部落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考证。陈至著有《关中与秦汉的陆涛》、《秦汉瓷砖概述》等。其中,《秦汉瓷砖概论》详细论述了秦汉瓷砖的写法、规格、断代分期、制作方法和窑址,对秦汉瓷砖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77恢复高考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考古学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考古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后,刘世娥被任命为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继续发展。1986被授予考古与博物馆学硕士学位。1988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文博学院,增设博物馆学专业,成立文博教研室,王世和任主任。1989增加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1 ~ 1994,戴同新时任考古教研室主任。65438到0994,王建成为考古教研室新主任。2002年,考古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2003年,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考古系(含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两个本科专业),王建为新主任。2004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成立考古技术与文物修复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2005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xi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共建的“砖石文物保护科研基地”通过专家组评估,成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6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文化遗产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考古的教学和研究。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建立了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文物考古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就教学而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教研室就组织编写了《原始社会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等系列教材和参考书目,并邀请苏、、李雪芹、、田边昭三等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自1994起,考古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新开设了基础课程《中国考古学通论》。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考古等7门传统课程成为定向特色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田野考古和考古技术课程的教学。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xi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省历史博物馆、xi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考古展览馆、甘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周元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Xi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十余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逐步建立了由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2003年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修订制定了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了重点课程建设。赵丛苍教授主持的《科技考古学概论》被列入国家精品课程(2005年),张红彦教授主持的《史前考古学》(2004年)被列入陕西省精品课程,西北大学的《中国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隋唐考古学》等部分课程被列入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速度也进一步加快。由、、钱教授主编的《科技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前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等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计划,《中国史前考古学概论》(2003)、《科技考古学概论》(2006)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1993年9月,王世和教授主持的“考古专业视听辅助教学系统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5438-0999,、、钱的《考古专业教学实践改革》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钱教授获西北大学首届教学计划(新石器考古)展示与评估一等奖;2003年,钱教授荣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04年,张红彦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计划展评一等奖(中国考古学概论),2004年西北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2005年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考古学多年来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质量”的理念,强调“三讲”,即重视专业基础教学、拓宽知识视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1977至2006年,考古专业连续招收本科27个(含本科2个),毕业生571人;共有20名研究生入学,83人毕业并获得学位。从1985开始,共招收250名博物馆与文物专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贵州、四川、重庆等20多个省区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些毕业生已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或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各省区文化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的业务骨干。此外,多年来还承担了陕西省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工作,培训了数百名文物干部。特别是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先后举办了三期省级文物考古所所长培训班,培训了73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考古所所长。

在科研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及西北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配合田野考古教学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考古研究,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0期间,戴同新、张舟指导考古77班,主持了陕西滑县黎姿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处早期仰韶文化墓地和克胜庄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

1981年,代同心、肖安顺带领78名学生参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秦宫遗址发掘。

1982,王世和、张红彦指导79级考古班,主持陕西商县紫荆花遗址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大批老关台、仰韶、屈家岭、柯胜庄文化的遗存和遗迹。

1983期间,戴同新、段浩然带领80级考古学员参与中国社会科学与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旧观台文化遗址发掘。

1984 ~ 1987、1991、1993、王世和、、、钱等人主持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早期的遗存和遗迹。81、84、90考古班和双学位班、85文化班、陕西省有关县市文物干部、留学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案板遗址的考古发掘实习或培训,成为80年代培训学生最多的考古实习基地。

从1985开始,刘世娥等人主持发掘Xi安老牛坡遗址(含徐佳庙),至1989,共进行了6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商代墓葬、车马坑、建筑地基等一批非常重要的遗迹和遗物。曾有83级、86级考古班和部分研究生在此进行考古实习,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并重。

1985期间,戴同新、张舟、王等82人考古队对陕西宝鸡石咀头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龙山时代的窑洞和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

1988期间,戴同心、傅勇带领85级考古班对青海省化隆县斯更喀拉遗址进行了发掘,为研究卡约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1990期间,王世和、、钱带领87级考古班学生、日本留学生加藤高谷参加了长安北苑(仪器厂)汉墓、墓、隋唐墓的发掘工作。同年,刘世娥、赵丛苍指导88级考古队对陕西城固宝山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截止2001,宝山遗址三次发掘,发现大量商代烧烤炉、建筑遗址和墓葬,为探索汉中地区巴蜀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1991年,赵丛苍、张克平指导89考古班部分学生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市柴窝堡遗址和拜城县基齐尔墓地进行了发掘。

1993年,戴同心、段昊然、冉万利带领部分学生首次在校园内发现了唐太平广场和实际的寺庙遗址。之后,积累了历年挖掘和收集的校园文物,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设立了校园考古陈列室,成为西北大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1994、1995考古班、冉万利、主任91、92发掘了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山西垣曲古镇遗址,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对班村遗址进行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影响较大。

1996、王世和、、王、、、冉万利、刘瑞军等93级考古班在西北大学桃园校区发掘唐崇化坊遗址,出土了“台阶”、唐三彩等大量唐代遗物。

从1997开始,考古专业开始承担国家基本建设的重大考古发掘和科研项目。从65438到0997,陈洪海和刘瑞军主持了小浪底库区岩洞遗址的发掘工作。1997至2004年,、、、钱、、冉万里、刘瑞军先后主持了重庆三峡库区万州中坝子、上中坝、余家河、白鹤沟、巫溪和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2006年,陈洪海、冉万利主持了河北涞水县西水背遗址和河南镇平县姚寨遗址的发掘工作。

考古专业从2000年开始启动西北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计划。2000年至2002年,王建新、刘瑞军与新疆、甘肃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我国西北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调查研究,并尝试发掘了甘肃安溪潘家庄遗址和敦煌西土沟遗址。2003年,王建新主持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秦汉遗存考古调查”,对新疆哈密马鬃山地区相关遗存进行调查。2003年,钱和带领2000级考古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了新疆伊犁尼勒克吉林台库区和特萨其布其海库区古代游牧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战国至汉代的游牧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年,赵丛苍带领2000级考古专业的部分学生对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青铜时代早期的聚落遗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由王建新主持,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与,对巴里坤东河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祭祀台、居所、墓葬等一批重要遗迹,在古代游牧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

2003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西北大学考古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古土地考古研究”项目,钱等人对陕西省彬县、旬邑、淳化地区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4年,陈洪海、刘瑞军、陈亮指导2001级考古班学生对陕西旬邑下尾洛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龙山时代的窑洞民居和陶窑,其中发现了一处可能是专门烧制石灰的新窑址。2006年,钱、魏女指导2003级考古班学生,主持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周初的聚落和大量各具特色的蛇形陶器。为研究先周文化的形成及其与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材料。

2004年,考古系师生参加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联合实施的秦早期文化研究项目,对陇东礼县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5年,王建新、赵丛苍、陈亮老师主持发掘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指导2002级考古班学生,获得大量墓葬、祭祀遗存等秦早期文化考古资料。

2005年,在汉水上游城固宝山遗址和城阳青铜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西北大学、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汉水上游先秦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由赵丛苍主持前期调查工作。

在上述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基础上,近十年来,考古学的学术研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在中国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国家、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考古》、《文物》、《中国历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发表学术著作25部,翻译著作2部。其中,刘世娥教授的《老牛坡》、王世和教授和张红彦教授的《陕西扶风台遗址发掘报告》、王建新教授的《磁山寺和林西桥》、赵丛苍教授的《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报告》反映了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的重要成果。除此之外,教授的《东北亚青铜文化》、王教授的《中日古代都城与文物交流研究》、戴南海教授和教授的《文物鉴定秘笈》、教授的《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定》、教授的《秦收藏》、赵丛苍教授的《中国古代玉器》、 钱教授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及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周秦汉唐考古学及文物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显著的学术特色。 其中,王世和、等人的《陕西扶风板板遗址发掘报告》、《钱的《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获2003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建新的《慈山寺与林西桥》、《东北亚青铜剑分类》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丛苍的《城固宝山》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