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不用游击战来对抗蒙古人?

公元1279年,在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发生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而罕见的海战。南宋军队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位置,但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卢秀福背着小皇帝赵?m投海自尽,众多忠臣跟随,十万军民跳海自尽,史称衙门海战。经过这场战争,南宋正式宣告灭亡,从此元朝统一了中国。直到90年后,朱元璋连续八次北伐,蒙古兵马才退出中原,回归草原。

衙门海战关系到南宋的存亡,所以最终南宋聚集了20多万官、兵、民,1000多艘战船都在这里。整个南宋,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有很多重大战役,从窝阔台到蒙古,再到忽必烈,抗击蒙古铁骑50年。有著名的四川渔乡之战、周振之战、鄂州之战、泸州之战,还有以金庸先生著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而闻名的襄阳之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回顾这些战争。都是南宋时期凭借自然灾害与蒙古铁骑大规模作战。尤其是上次的衙门海战,南宋知道几乎每次和蒙古作战,几乎都是大败。为什么没有被打成碎片,江门进一步南撤?虽然不大,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包括海南岛。为什么南宋仍然大规模聚集,期待奇迹出现?或者直接说,南宋为什么不和元朝打游击战?

游击战必须建立在普通民众支持的基础上。当时南宋是汉族真正的统治者,十万军民一起跳海自杀,说明南宋朝廷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军民团结一心。为什么不呢?是卢秀福,还有他们之前的文天祥。他们傻吗?他们在一场战斗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即使是南宋以后,直到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游击战也微乎其微。为什么?难道这种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吗?是不是古人对现代人不够聪明?当然不是。古代人经历的战争次数如此频繁,几千年来他们不可能不尝试这种作战方式。古人不一定比现代人更蠢,甚至不一定那么几个。在冷兵器时代,他们在很多战争套路上都比现代人聪明。只有一种解释。游击战是冷兵器时代落后的战争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游击战有个天敌,就是挡不住大屠杀。如果把南宋的文武分成几部分,蒙古军队会不时骚扰。但是,那个时候,有屠城,有屠村。这样游击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还不如大规模集结,拼死一战。

在热兵器时代到来之前,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在农耕民族面临的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马镫发明之后。马镫的发明,以前的骑兵,也就是坐在马背上的步兵,一下子就让骑兵的这种劣势消失了。此后,三个步兵几乎会输掉与一个骑兵的战斗。也正是如此,中国几乎所有的朝代都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之苦,尤其是宋朝,游牧民族相继崛起,如辽、金、西夏等。在一次次与这些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宋朝几乎被打败。

但唯一的办法就是纳贡,有时是给少数民族,有时是给宋朝,或者是给兄弟们,每年都要缴纳货币。虽然后世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可耻,但可以说在对付游牧民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宋朝和西夏,也就是公元1044年,西夏的元昊成为北宋的藩属,但在北宋,他每年要给西夏15万匹丝绸、7.2万两白银和3万斤茶叶,在北宋还要缴纳年币成为“君主”,以保一方“太平盛世”。再比如元朝的联盟,规定宋朝每年要给辽朝65438+两百万银子,20万匹丝绸。这些费用很大,但与军费和战争对生产的破坏相比,就少得可怜了。有学者分析,宋朝的丝绸产量高,给西夏的丝绸只有两个州的产量,而铜钱产量不好,但依靠边贸可以返还。

说起来,游击战对南宋来说不太可能。衙门海战之前,最好是在四川和襄阳。哪里有更好的节点?也就是当芒戈死在钟石钓鱼台,忽必烈退位与阿里不哥争夺可汗之位时,投降派贾思道此时也是如此。当他得知忽必烈要回国重新夺回可汗的地位时,抓住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了和约,表示愿意退让,献上2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马。为了和平。南宋的命运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里,作者并没有为汉奸贾思道翻案。他独揽大权,排斥曹世雄、项士弼等武将。《宋史》评论说,“像陶,不但狂妄,还怕别人议论自己。要用政治来控制,不要贪恋官位,禁锢名人一时,业务饭要加,科举要破例,以利小利。”因此,更恰当的说法是,道路被切断,付伟继续前进。元军北撤时,他没有指导李宗整肃政纲,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而是纵情享乐,民不聊生。我甚至忘记了和平来自枪杆子里面的事实。从此以后,蒙古铁骑再南下,就无法完全抵抗,无法谈判。

最后总结一下,南宋与蒙元打游击战是不可能的,但南宋收复北方也不是不可能,哪怕是向臣民进贡,大力发展军力,军民团结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