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它被用于占卜和祈祷。得益于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中华文明的发展从未中断,为研究中国灿烂的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成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巧合。1899年,金石学家王在买回的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类似的文字,于是把药店里剩下的12龙骨全部买了下来——幸好他是金石学家——并考证这是商代文字,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发掘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到1937年,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出土甲骨近2500片。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也有许多重要发现。
甲骨文的发掘,解决了商代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证明的尴尬,修正了一些细节。
和“五千年历史”一样,我们通常认为甲骨文是最早的书面语言,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书面语言。甲骨文(包括一起出土的大量其他文物,如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不仅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也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甲骨文全面记录了商朝的社会各个领域。
简而言之,甲骨文是商王的占卜记录。那时候,占卜还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迷信。在启蒙时期,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祭祀天地、与神沟通的仪式。商王除了问鬼神崇拜之外,天气、年份、狩猎、征伐、交通、朝贡、土木等事项都要过问,甚至连生辰吉日、吉凶都要问。比如甲骨文记录者王武丁,他把妻子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军事家),预产期已经精确到三天以内,是世界上第一个预产期的科学记录。
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促进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