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和相对权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就像“坐船梦见太阳”的伊尹,“天下归心”的周公姬旦,征服天下的管仲,挂六国国玺的苏秦等等。汉朝建立的时候,有和丞相陈,奠定了刘氏家族百年基业。
(一),互相逼宫,最后败给皇权。
在影视作品中,大臣们总能看到皇帝对诺诺的附庸,这并不完全正确。清朝以前,很多大臣,尤其是宰相,都敢于直面皇帝。
身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也有反驳权,也就是一票否决权,所以敢于直接指出皇帝的过错。
1.皇权统治的内部抵抗
丞相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毕竟世界之大,唯有依靠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皇帝权力太大,必然会膨胀,开始胡作非为,很可能会亡国。
首相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当然,古代的家天下观念导致皇帝想当然地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所以皇帝既要用宰相,又要防止宰相在自己家里胡作非为,以奴欺主。作为皇权的分配点,宰相如果过于嚣张,很可能会架空皇帝的权力。
皇帝和宰相一直是相爱相杀。那些软弱无能的国王,并不能撼动位高权重的宰相,但如果遇到那些志存高远的皇帝,他们会想尽办法限制宰相的权力。
皇权与相对权的斗争,准确地说,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梁武帝年轻的时候,窦太后的外戚长期掌权,刘彻不得不选择自己的亲戚做宰相来对抗他的祖母。
因此,他在用相对的力量来对抗他的外戚。然而,他的“亲戚宰相”在位时间越长,就越嚣张。
2.无奈之举,拉开夺权序幕。
秦朝建立的时间太短,汉初又有陈平为贤,所以皇权一直没有对相对的权力下手。刘彻在位时,威望不高,他祖母家的每个人都在朝鲜担任重要职务。
所以汉武帝只能找到他信任的亲人,让他们和他一起对抗窦家。后来汉武帝完全掌握了权力,就开始打压曾经帮助过他的亲戚,开始削弱相对的权力。
在他的一生中,有十三位首相。其中,他的叔叔田是最有名的一个。刘彻刚登基的时候,就给了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叔叔享用祠堂的权利,然后把他当亲人一样崇拜。
但田因为是皇亲国戚,又是万人之上的宰相,越发嚣张。他利用所辖十三曹卖官卖衔,甚至代替皇帝行使赏赐权。
汉武帝大怒,说:“我是皇帝,要亲自赏赐百官。卿如何夺我之权?”然而,田粉执迷不悟,屡次打破禁忌。
他一开始并不把武帝当回事,到处培植亲信,意味着大量开销。汉武帝无奈,只好“设内外朝,理皆直归”。他没有和田商量任何事情,只选择了信任自己的亲信,间接夺取了田蚡的权力。
汉武帝内外朝,大大削减了宰相的权力。田粉事件也给刘彻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开始越来越不信任总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
《汉书》说“武帝更似十三人,而死得好的少之又少”,十三个宰相死了十一个。
汉武帝代表皇权,正式向湘泉宣战。
(2)一步一步,香泉不得不退让。
宰相再厉害,面对皇权的压制也无济于事。当然,首相的权力太小,一个国家是做不到的。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他应该是皇权的保护者。
但正是因为汉武帝削弱了相对权力,西汉外戚才频繁干预政治,东汉宦官才干预政治。后人只能借鉴,寻找折中的办法。
1.划分权力,使之相互制衡。
武帝时期之所以发生田粉,是因为相对的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如果首相能像陈平一样,那么就没有人会试图削弱相对权力。
人与人不同,谁能保证他们的总理永远是智者?但是,像汉武帝那样,在愚昧中换丞相、杀丞相是不可能的。
毕竟宰相不是你们皇帝用来建立权力的工具。皇帝不仅要防备他们,还需要他们尽力为自己服务。隋文帝隋文帝发明了三省六部制,这样就永远不会有宰相,绝对的君主。
三个省的省长就是三个总理。他们互相监督,谁也不希望对方变大。这样,任何人都没有能力直接抵抗皇权。
杨戬也很有想法。他害怕总理会互相推卸责任。因此,设立了一个政府大厅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旧制度下,宰相经常在门下议事,这种门下称为政厅。"
三省六部制度既防止了一部分人篡权,又制约了皇权的滥用。
2.以退为进,相对力量波动。
赵匡胤原是北周的一位将军。为了防止别人模仿他,他对大臣和武将施加了更多的限制。虽然表面上说的是崇文抑武,但本文指的是大部分大臣,并非丞相一人。
宋太祖将平章事务设在同钟书门下,以政务为副丞相,以分丞相之权。蜡烛和斧头的声音过后,赵普向赵光义磕头,愿意做他的鹰犬,以确保他的宰相地位不可动摇。
照这样下去,首相会被击败的。但王安石变法实施后,三省合并为尚书省。结果权力被宰相垄断,相对权力再次与皇权抗衡。
“世祖设刺史令,管丞相,管军务,管二丞相,军务皆重要。”元朝虽然统治中原,设立了几个宰相,但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受到限制。
毕竟是外地人入关,稳定必须优先考虑。这才出现了伯颜这样一个人物,其下场当然不好。打败伯颜的宰相脱脱,因为被弹劾冤枉而死。
虽然从宋末到元朝,宰相的地位再次上升,但在很多朝臣和皇帝眼里,宰相已经远不如以前重要了。
(3)随着皇权的胜利,宰相退出了历史舞台。
元朝统治时间太短,经常发生各种起义,所以并没有对香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镇压。
但农民皇帝朱元璋上台后,发现还是要沿袭古代制度,削弱相对权利。以防伯颜成为绝对的君主,元朝的宰相。
1.一劳永逸,借机根除后患。
明太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所以他格外珍惜。你必须问自己每一个细节。同时,他最不喜欢大权旁落,最怕重蹈元朝的覆辙。
所以对于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英雄,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以夺位后打压为主。胡很早以前就追随朱元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当上了宰相。
但他借此机会拉拢党羽,打压异己。只要不是淮西派,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其排挤。这些事情朱元璋心里都清楚,但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举根除所有隐患。
终于,他听到了胡夫家传来的盔甲碰撞声和士兵走动的声音,他觉得事情不妙。然后被绳之以法,判了死刑。
连能与萧何比肩的李善长也被牵扯进来,一家70多人全部死亡。另外,总共有3万多人死于这场大清洗。
朱元璋接戏,宣布不再任命宰相,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从此,沿袭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2.不受控制的皇权
宰相一职主要是分担皇帝的重担,同时在危机时刻充当力挽狂澜的人物。千百年来,皇权和相权相爱相杀,谁也离不开谁。
自汉武帝开始,只要是稍有野心的君王,都会想尽办法削弱相对的权力。最后,当明太祖掌权时,皇权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首相虽然消失了,但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比如内阁,然后辅助政府和军事部门的部长。
但他们与皇帝关系严明,只能小心进谏,不敢轻易得罪。这些人的地位与宰相相差甚远。
宋朝的时候,宰相有时候可以坐着和皇帝交流,但是到了清朝,那些军部的人或者臣子就要跪着打了。
朱元璋废丞相表面上是胜利,实际上是惨败。他的后代也不是他那样的工作狂,所以没有丞相,只能用太监。
所以明朝时期宦官干预政治是相当严重的。如果有能人,可以出来劝阻,绝对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结论:
当权力不受制约时,必然会极度膨胀。相权是唯一能有效制约皇权的权力,但由于明朝没有宰相,皇帝开始为所欲为。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我,越来越多的人是他们的奴隶。宰相的替代官职绝对优于天皇。
只会想尽办法讨好他们,不会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事。嘉靖年间的严家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