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历史剧
答:《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取得了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1)“用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现在的时代”。屈原是“古为今用”的杰作。剧作家把当时的愤怒复活到了屈原的时代。他从屈原作为“宗和派”和“连横派”重要人物的地位与国内反秦派领袖和亲秦派的对立中,看到了屈原的抗日格局与40年代初中国抗日格局的历史相似性。该剧运用了时代特征的象征、斗争形势的隐喻、敌人实力的类比等多种手法,达到了启发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斗争的创作目的。
(2)屈原是一位富有诗意的历史人物,郭沫若在历史上以研究屈原著称。他特别关注屈原关心民生的理想,他“修身、齐家”的人格形象,他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在历史剧《屈原》中,屈原被诗化了。该剧作者主要不是在描述这段历史中的真实个体,而是着眼于塑造一个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国魂形象。剧中屈原的爱民、爱国、嫉恶如仇、修身养性、心安理得等行为和思想,主要不是客观写实,而是主观写意。郭沫若想用“屈原魂”重燃民族精神。
(3)诗意的艺术阐释。《屈原》中的主要人物和背景都有历史依据,但一些次要人物和全部戏剧情节都是作者创造的。剧中的艺术虚构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历史和人物的诗意阐释。第一幕是关于屈原对橘子和柑橘的赞美。如果是现实主义戏剧,这个场景应该说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关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但这一切都被剧作家淡化和省略了。他在乎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是虚构的,能为剧情和主人公的塑造打下诗意的基础。第二幕,南来后对屈原的诬陷,完全是虚构的事件。第三幕“招魂”,第四幕屈原一声长刀鸡鸣,第五幕“雷电颂”,已经逐渐完成了屈原灵魂的诗意塑造。
(4)在戏剧结构上,压缩了屈原的历史时间,浓缩了历史空间。这种处理当然可以让剧情更集中,冲突更尖锐;但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客观再现的内容,强化了主观表达的内容,便于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诗意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