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有哪些有价值、值得学习的知识?

后认知如此重要,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这里只列出历史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三类知识——概念知识、方法论知识、态度与信念知识,供同仁批评。概念知识:真实准确的历史知识,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是准确建构历史概念(定义)知识的过程,即“回归历史事实本身”的过程。但有些历史,由于人为的原因,与“是”渐行渐远,对“是”一直无动于衷,甚至被起诉,这本身就说明了寻求“是”有多么重要。历史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其前提在于真实。准确建构历史概念知识是历史教育价值的基础。只有说真话,才能说得好,才能拓展更多的价值。那种大众化的捏造或者开历史的玩笑,不能说是一个不好的举动。真实,感人。尼采说:“历史上最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诚实。”司汤达也说过:“历史学家的首要前提是他们没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试想一下,历史老师不把这个作为头等大事。从这个联想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虚拟教学法的偏颇(我并不反对虚拟教学法),这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准确地建构或理解概念(定义)知识,可以使用假设推理,但推理是历史的发现而不是发明。假设的边界是从历史出发,又回到历史,返回比出发更真实。而不是不顾史实的任意想象和建构解构。二、方法论知识:程序和策略的知识,这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像程序,它们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建立的,也指“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但它会建立几个可能的行动计划(流程和方法),然后根据不确定的环境选择实施其中的一个,才能知道如何把一件事做得更好。比如,教学设计不仅要有单一的方案,还要有应对几种可能的方案,以便根据变化了的教学情境,选择其中一种准备好的教学策略来调整教学。当然,超越预设权变的教学机智是一种策略。值得深思的是,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面向程序的,生活要求我们有策略。因此,历史教师一定不要忘记通过程序或策略的方式将历史价值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程序更多指向知识(关于事物),策略更多指向智慧(关于人生)。历史智慧来源于知识,更来源于谋略。比如商鞅变法的意义,陈桥驿中的光荣革命和兵变的和平意义,文艺复兴和康有为都主张靠古法求变,这样的历史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谋略或者智慧。这说明“怎么做”的知识——方法论知识自然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一个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要讲程序,更要讲策略,切不可随意而为。比如,真正好的“共识”应该来自于对“共识”质疑后的共同认识,而不是盲目追随。这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1。界定和澄清历史概念,包括区分因果,寻找异同。2.提出适当的历史问题来挑战学生,理清学生的历史思维。3.判断史料(证据)的可信度。4.解决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结论可能更多的是角度和问题)。三、态度信念知识:价值观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有一个区别值得注意,就是基本价值观和运营价值观的区别。基本价值观是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很大变化的价值观,比如从古至今人们对真善美价值观的态度。但在认知偏差或政治等重大变化的刺激下,基本价值观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而运营价值观则是实践层面的具体价值观,是指根据基本价值观做出选择并付诸实践。运营价值观往往可以灵活多变,它的转化远不止基本价值观。改变更多的可能是价值观本身,或者是表达的方式。转型的本质也是不同的:可能与追求身份有关,也可能是为了告别过去。舒尔曼等教育学家认为,教师承担起“价值”传递和转化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这意味着教学必须从教师自己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理解出发。就教学能力而言,一个老师知道一些学生不知道的东西。他把自己的理解、表达技巧、理想的态度或价值观转化为一些表象和行动(通俗易懂的话语或其他实现和表达观点的方式),让不懂的人懂,不懂的人懂,没本事的人有本事。我补充一句:没有野心(意志和方向)的人可以有野心。丰子恺先生说得好:教育是教人真、善、美的理想,使人窥见更高的世界。从心理学上讲,真善美是科学(真与知),道德(善与意),艺术(美与情),即知、情、意。知恩图报,三方面发展,造就崇高人格,是教育的全部功效。如果忽略了一面,那就不是健全的教育。历史一再向人们表明,完美是复杂的和谐统一。做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再善良,如果太直白或者太曲折,也永远不可能有完整的人格。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的人,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用意志力追求完美是好的;用理性认识这种完美是真的;用情感去感受这种完美,就是美。所以真善美是一回事。但这只是意志、理智或情感的问题。也许人们忘记了,历史教育永远是关于一切的!至此,新课程为什么要有一个完整的“三维目标”,其深意也就不再难琢磨;要意识到概念知识、方法论知识、态度和信念知识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敢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