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天狗主要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他要在第3节写自己剥皮,吃东西,吮吸,咬自己?
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非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和野性人格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极大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天狗”吞日月、望宇宙、巍然屹立、光芒四射的壮丽造型,喷涌出五四时代文学特有的澎湃激情和破局迎新的主题。
全诗共分四节,第一节极写“天狗”的宏大气魄。诗人借助古代天狗吞日月的故事,驰骋在奇异虚幻的境界中,用椽子般的巨笔描绘出“天狗”吞日月星辰的巨大形象,包容一切自然万物,以无限膨胀的“自我”居于宇宙中心。“吞了月亮”、“吞了太阳”、“吞了所有的行星”、“吞了整个宇宙”,既展现了“天狗”的磅礴气势,也展现了“天狗”以其无穷的力量横扫旧宇宙的毁灭精神。
第二节符合第一节的神韵,写“天狗”获得无限能量创造新宇宙,新生命。正是因为“天狗”具有吞噬一切的精神,所以它从自然界万物中获得无与伦比的能量,吸收宇宙中所有的光源,整合“整个宇宙的总能量”,成为宇宙的主宰,拥有横扫一切,重建未来的气度。在相磊,诗人曾借屈原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创造庄严的高山和壮丽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驾驭狂风暴雨。虽然我只提取我自己,但如果我放手,我可以淹没宇宙。”这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那种摧毁一切、创造一切的勇敢果断精神的生动写照。
正因为如此,在第三季度,聚集了全宇宙总能量的天狗终于猛烈行动了。它飞着,叫着,烧着,烧得像火,叫得像海,飞得像电,毫不留情地剥着吃。最后,以“我就是我!”我的要爆炸了!”收全篇,“天狗”最终放弃一切,希望在破灭中寻求自我更新的创新精神,被涂上了奇异的光彩,从而将全诗的主题意图统一为郭沫若“涅槃”精神的基调。
“天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天狗”的形象中,把自己直接与“天狗”相提并论,描写了自我力量的膨胀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一行诗都把自己比作“天狗”,描写的是自我力量的膨胀,自我精神的解放。每一行诗都以“我”为主语开头,并经常使用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以加强比喻,直接表达心意,从而引起火山爆发,激情澎湃。充分表现了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个性解放、自我更新的社会精神。
在艺术上,《天狗》具有想象新颖、气势磅礴、旋律激烈、音调高、语言陡峻的特点,统一于诗歌奇特雄浑的风格之中。就诗歌的立意而言,诗人借助吞噬日月发展神奇联想的“天狗”来表达自己,并通过对“天狗”的豪放和力量的极度夸张,塑造了一个“我”(即“天狗”)的形象,一个在象征性诗歌意象中大胆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出生,我生活在宇宙中,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身合而为一,我通过自噬获得重生。诗人紧紧抓住“我”的“动”的精神,展现了横扫一切、毁灭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为潜力无限的自我力量唱了一曲赞歌。这种苍劲有力的形象,高昂的格调,奇特的笔法,只有在郭沫若这位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中,才显得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在诗歌形式上,全诗以“我”字开头,自始至终形成一系列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强化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此外,该诗短小精悍,节奏迅猛,节奏铿锵。读起来就像一场汹涌的雨,一股奔腾的潮,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