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镇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镇名为吴越边境,名曰虞二。镇西郊的鹤城遗址,相传是当年吴若夫月所建。在汉代,玉儿也被称为玉儿。镇东有南沙诸堂,古称余井,又名余,镇亦称余。唐末有尊德之名。唐乾福六年(879),为义和镇。

侯亮开平之初,运河的右边是义和城,左边是雨儿城。晋末天府三年(938),设崇德县,县治镇。清康熙元年(1662),崇德县改为石门县,民国初年改称崇德县。该镇由县管辖,直到1958年撤销崇德县建制。民国二十二年(1933)称崇福镇,因田亮监狱二年(503)修建崇福寺而得名。25年(1936)更名为崇德镇。

日伪时期,这里曾被称为玉溪镇。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崇福镇。解放后,1951年5月,定为县直属镇。1958 10月,是崇福公社崇福管理区。6月1959,镇被恢复。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红卫镇。不久改名为崇福镇。1998 10,撤销上市乡建制,原上市乡行政区域并入崇福镇。玉洱在秦朝的时候很荒凉。民国崇德学术源流说:“纯景镇故里幽僻,浸染楚越风土,人文蒙蔽,风气闭塞。”还记载有汉兴,自拳有燕姬,崇尚文化,语言“有文明之萌芽。”“国学一时兴盛,巫鬼之俗一扫而空,成了礼义之邦。”东晋时,崇德有教录。光绪《石门县志》载:“晋皇门治徐浪安仁,芜湖之乱,兵去崇德,安仁为乡野教授。”

南朝时,建立了丁英建业(今南京)。由于附近首都的影响,尊德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到了梁朝,佛教开始流行。宋代《崇德殿故事》载“田健二年(503年),梁武帝在郁儿建长乐殿。”佛教徒的朝拜和村民的来访,形成了附近居民的聚集。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开凿江南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命脉和“崇德进贤郡”(见元代文献通考)。至此,草市的性质已经逐渐明显。

唐六年(7,765,438+0),嘉兴县有4000多户,升为王献县(唐朝时,各县按人口分为五等,每三年升降一次)。当时,语言是嘉兴的一个著名的地方。光绪《石门县志》载:“唐成统九年(868),在此建成元,进一步发展了佛教。

甘符二年(875年),吴会被封为“义和镇”,语言成为官员的政治场所。官军车马频繁,商人往来不断,运河西岸开始形成集镇。

后梁开平初,“虞二”和“颐和”都是承袭自王钱缪。钱缪崇拜佛教。虽然民族遗产流失了,但佛教还是一如既往的宏大。光绪《石门县志》载:开平,鉴宝寿寺(南宋时由绍兴改为南光复寺,俗称南寺),对语言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晋末天府三年(938),设立崇德郡,管辖义和镇,使该镇成为县治聚集地。民国《贾区文献》载:“唐末五代,中原骚扰,而居吴越八十余年,非其一人。他崇德,又靠近吴越的国都,四方共冕,人文繁盛。”

北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垦荒和围湖造田。此时崇德郊区耕地面积大增,成为水稻、小麦、桑葚的主产区。(宋史、地理)载:崇德“有布帛、秆米之产。”

明弘治《嘉兴赋志》载:“尊德之境,广大而平,运河线以之为界,桑林长而不绝,皆平原而肥沃。”郊区农业的发展使一些工匠和商人聚集在镇上,促进了县治的日益繁荣。光绪《石门县志》载:“税亭,宋坚,治县内东二百步;酒税,宋健,东北一百五十步;臣醋仓,宋坚,县东北一百步;到达县城东北一百五十步的当库、茶盐场、宋坚。”这些说明当时镇上的商品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南宋时迁都临安(今杭州),崇德是大运河流经的地方,离京都很近。当时,许多“官员”和“贵族家庭”搬到了崇德。在南郊(现已上市),有一个秘书方成恭城,而在北郊(现为羔羊),有更多的人居住在西郊。

万历《崇德县志》载:我来南方时,来投宿的文人差不多有20人,而莫聪、傅奎都是北方迁来的著名文人。明代《崇福寺》日:“浙水为之都,崇德近日去京师。几十年了,户口已经满了,人也多了。士大夫辱城,问俗兴亡,探小胜,止矣。”

南来时期,崇德成为临时首都的北方屏障。运河已经成为北方通往首都的交通生命线,而且越来越繁荣。至元明时期,崇德已成为江南较有影响的城镇之一。

崇德虽久为郡,但建都较晚,元末建城。据光绪《石门县志》“县无市,建于元顺帝三十六年(1368)。星期五三十步,四号登机口,三号水门。城以油雕,宽七尺,深三尺二,其步依城。明朝日寇入侵,沿海告急,海防官员信国待汤,急着防守,于是拆掉周城的砖石,迁都乍浦城。嘉靖年间,侵华日军三次入侵朝拜,百姓满目疮痍。建造一座城市来阻止日本人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俗话说,“崇源市。贼若入境,无人。"

又云:“城尊而不守,民随侯走;拜城守之,平安可久。“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江巡抚下令开城,以防倭寇。县令蔡本端和市民吕锡洲荣任重建县城。吕翔,崇德人,独家援建半壁城工,后被封为“好人之家”。筑城时,吕锡洲亲笔书写《崇德郡筑城故事》,褐石立于城门口。清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新建县城七周三十步,高六尺,宽五尺,城内八十里五十步。

有五对水旱门,东门叫青阳,南门叫李政,小南门叫代仁,西门叫对泽(又名苏上),北门叫胡艺(又名丁公)。"该刊还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柳宗吾建南北瓮。"

清顺治十五年(1658),县令李振峰挑战城池,耕种煤炭。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韩奇志重修西门塔,同年知县王义和重修元城、西门塔。雍正五年(172),县令陆请详修城池。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周鼎填平第三门,三年后,知县包祖干重修西北第三门。

1989年嘉庆年间(18031804)县城坍塌损毁30余段。县令纪成烈要求修缮,后来县令洪忠杰、尹先后集资修缮。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入侵县城,拆除东半城,移至城东60步的南北城河,并在一机桥(中桥)西固设置东门。同治五年(1866),县令杨恩淑要求善后捐款,在旧址重建、疏通水池。九年(1870),县令陈墨重修朔义门。十一年(1827),县令于立元重修西水门。光绪三年(1877),西城门城墙之间一段坍塌,于立元上书重修。

民国初年的城墙依然完好。民国25年(1936),为了方便交通,在南门和小南门之间新开了一个正门。日据时期,东门和南门关闭,其他城墙上修建碉堡和堡垒。民国34年(1945),侵华日军投降,政府接管时,城墙依然存在,但城外护城河被封锁。1949解放后,正门改为解放门。1958年至1959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兴修水利,城墙砖石被拆除运往农村,城墙废弃。全镇有5个居委会,1个蔬菜队。

蔬菜队原是胡晓乡毛桥埭第七生产队。它位于小镇的东北部,东临外尧庙,西接大运河。南有沙金塘,北有长胜港,辖“李佳丽”、“张复板桥”、“车后头”三个自然村。有58户220人,300亩地。张富板桥是该队的驻地。

1990下半年,根据国家《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精神,原5个居委会改组为城南、公园、青阳、宫前、横街、南滩、北滩、勤奋、建设、城北、跃进等11居委会。

1998 10,桐乡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取消挂牌乡镇建制,将原挂牌乡镇并入崇福镇。调整后的崇福镇辖12居民区和13行政村,镇政府设在崇福镇日晖路。

12居住区:东园区、园区区、青羊区、城南区、横街区、宫前区、勤俭区、建设区、城北区、跃进区、南沙滩区、北滩区。

13行政村:新桥村、生建村、成蛟村、胜利村、新民村、上市村、新浜村、东安村、三联村、火炬村、建设村、李玟村、武胜村。

2000年桐乡市行政区划调整,崇福镇辖城郊、上市、东安、李玟四个村委会。芷村乡辖联丰、尚墨、新沂、李顺、霍星、五峰、芷村7个村委会。刘良乡辖六个村委会:湾里村、刘良村、新桥村、华光村、余家桥村、南阳村。胡晓乡辖9个村委会,分别是毛桥埭、钱家埭、李家浜、陈家埭、店街塘、鹿木、经纬、中富、李家坝。

2001,知村乡、六良乡、胡晓乡建制撤销,并入崇福镇。崇福镇辖26村8居,位于日晖路。

2003年6月24日,通民〔2003〕75号,崇福镇撤销城北、东园、城南、秦简、横街、青阳、南滩、北滩8个居委会,设立东园、青阳、城北、崇德、南滩、北滩6个社区居委会。东苑小区:320国道以东,与毛桥岱村接壤;南至320国道、中沙朱堂;西至青阳河、虎啸沟制管厂西墙;北至北沙朱堂,与毛桥岱村接壤。青阳小区:青阳河以东、虎啸沟制管厂西墙;南至320国道和丝网厂,与南阳村接壤;西至老运河;北至中沙竹塘和北沙竹塘。城北小区:东至老运河、医药用品厂东侧小路;南至北沙祝塘、青阳路;西至西城河和花园港,与霍星村接壤;北临太丁制药有限公司北围墙和环卫所,与毛桥埭村、蔬菜村、新一村、霍星村接壤。崇德小区:老运河以东;南至老运河、西城河;西至西城河;北至青阳路。南滩社区:老运河、西城河以东;南至320国道,与郊区村庄接壤;西至胡德公路,与郊区村庄接壤;北至老运河和崇德西路。北滩社区:东至西城河、花园港,与霍星村接壤;南至崇德西路;西至胡德公路,与霍星村接壤;北至跃进港,与霍星村接壤。

20065438年10月至20065438年10月,桐乡市政府合并乡镇,进一步调整乡镇区划,散卖芝村乡、刘良乡、胡晓乡建制,将原芝村乡、刘良乡、胡晓乡地区合并为崇福镇。目前,崇福镇下辖6个社区居民区、26个行政村,镇政府设在崇福镇日晖路。

6个住宅小区:东苑小区;青阳社区;崇德小区;城北小区;南滩社区;北滩社区。26个行政村:城郊村、上市村、东安村、李玟村、霍星村、新沂村、尚墨村、李顺村、五峰村、芝村、联丰村、毛桥村、钱家埭村、巴丽杰村、中富村、店家塘村、芦木村、李街浜村、陈家埭村。汉代《吴氏史记》载:“吴伐岳,勾践遇李。”春秋时期,阖闾和勾践经常在李和虞二之间打仗,如果他们分裂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就要保卫自己的土地。野心接着说:“冲童之交,所谓吴越战场,荡两下,荡五六下,阔阔眼,林莽未生,遍地瓦砾。至今绿鬼尖叫,下雨不敢独行。”《清光绪石门县志》说:“至于李,是吴越交战之地,因有吴江越界之说。”今天崇福镇附近有很多吴越之战的遗迹。古城有四座,三座在县城,一座在城外。在城西城郊的李三鹤城,据明代《崇德县志》记载,“今宜都有鹤鹿王庙(今知村乡霍星村鹤城庙),勾践北延于尔。夫差拒建河、燕、宣、关四城。据说吴王派他去建城。"明成化《鹤城寺碑》注:"玉溪是吴越交战之地。吴之瑜试图用贺王家的基址建城,所以叫贺诚。在西南挖一条河来遏制它的影响,在东北建一个平台来鼓舞它的人民。"

宣城,明郑德的《崇德县志》记载“县城东南三十里”清朝光绪写的《石门县志》认为不实,理由是“县东南距海宁界不过十里。若说东南三十里,已到海宁城,恐误写。”郾城在城东二十五里,就是现在的城乡郾城村。关城位于镇南七十里,清朝《统一志》记载“在海宁(今海宁市信江乡关城寺)西北,距石门县城七十里,吴王福差拒渡,今有关城寺。”

石门现在是石门镇,在镇北18里。袁志元《嘉禾志》载:“越王之石为门,意为界。”清朝康熙的《石门县志》说:“石门在县城北二十里。春秋时,吴越之石为门,故城名石门,巷名石勒。今改为玉溪镇。”

柴弼廷清《浙江通志》说,“吴朱石门拒渡,在石门县(即镇)北二十里,故石门北属吴,南渡之地。”

东西两侧的草当镇东北郊区,多为吴越主要交战区。明万历《崇德县志》载:“东塘东部吴越有几个战场,最大的有东荡、界通溪、严观。西荡拜,桐相半。它们都有几十英里宽。”今天镇东北郊区(属于同福乡新农村)的天花板秋千,就是古战场的西草秋千。

吉木坡在镇的东北部。它曾经属于吉姆乡,但现在是灵安乡的陆家院村。据明郑德《崇德县志》记载,“在黔城乡,周三高十尺,百步,四面环水。城里秀才朱天麟小时候在坡上看见钟生家搬土的旧碑,碎了,丢了。大致来说,吴王夫差在这里养了五千兵,养了动物。那些名叫吉姆的人建立了纪纲,并有条目。这不是春秋时期的文字,而是后世的文字。按今年腊月十二,有个吉姆码头,码头边上有个吉姆庙。”

游屯井在镇东北,以前是黔城乡游。明郑德《崇德县志》说:“在七里,吉母坡西北,亦因驻军而得名,为牛墩。据今十三,有尤屯桥,牛墩井巷。”

吴敦在镇东北十一里,村北有一个土堆,是古代吴越的战场。明郑德《崇德县志》有“吴越旧战场难记,大半失传。叫窑子墩和银口湖,都在九都,名字不详。码头只是父亲的土堆,湖水已经被分割成了几个蹄子。大旱之时,勺水不枯。”

篝火建筑在运河的东北方向。明代郑德的《崇德县志》云:在唐唐东北部。元代至元代,嘉禾志记载“南长营、风火楼、千人坡均为越王待之田”。

小镇以北22英里处的草地被填平了。清光绪《石门县志》说“吴王攻屯兵之地,屯垦于寨。”今已误传为曹内蔡,原属昌浩里,今并入石门乡。陆俊(1154-1216)个子高。宋十一年(1184)入国子监,十三年(1186)升内院。

富光(生卒年不详)是韩庆,本名钱安。

吕锡洲(生卒年不详),本名丹,本名东辉。

陆欢(1521-1601)为南方语,心源数。

吕宣忠(1625-1647)是个单纯的男人,小字,没有。乔安。

吕留良(1629-1683)庄胜人,字惠村,号羞斋老人,南阳村人。

金朝

徐安仁在雨儿乡讲学时,正值“五胡之乱”,招募猛士抗敌,家乡免于骚扰。

唐朝

吴约定,余杭人。黄巢起兵,招募语言运动员保护环境。乡升为义和镇,功德授予义和镇。

朱文熙,母语人士。做一个没有禅师的和尚,他一心建造了崇福寺的双塔,这是世界著名的历史遗迹。

尉迟恭,一个好阳人。万岁桥老县城东南,东西跨河相连,方便镇上行人。

宋朝

武伯举,包括苍人。元丰主张在镇上聚集士子,选师授之,镇学兴盛。

黄杨木来自绍兴。重建被金兵军队破坏的县衙,镇上管理得很好,百姓不知如何打扰。

爱上宣城人大。清远在镇东南建有测风亭,用以观察风向,预防灾害,后为冯春楼碑。

莫聪,任,任。桂堂建在崇福寺西,子弟教养良好,“五子考上科”,五桂坊的地名由此而来。

黄远志,惠济成员。淳祐荣剑归斋,在镇会上教导学生,编纂了《余Xi志》,名扬全国。

元朝

李露,太平人。顺初在镇上开始学修社的时候,给了他恩刑,劝富户半价给粟,帮助他们。在当时,他们被称为“官员”。

尊德知州的王勇,律己清廉,将龚雪迁至河东,为今天的孔庙奠定了基础。

武英,崇德人。在运河左岸建六十家,建立延陵艺墅,开镇上“易学”之先河。

张土成是台州人。郑铮十六年(1356),领兵驱逐扰镇苗兵,建城济民。

明朝

余伦,德州人。景泰建学校,建郡府,疏浚河渠,修建街道,兴修商店,使城镇更加繁荣。

陈伯琼是福清人。正德间在镇上修建学校、办公室、教场,简政抑奢。

李紫是宜兴人。疏通城河,让泥土运到文笔山和龟山,为镇上供水的运行做贡献。

刘宗武,贵县人。嘉靖郡。建个骨灰盒,修修办公室,为城防做点贡献。

蔡贵义是同安人。隆庆末年,筑尊景阁,拓学官墙,筑拌塘堤,盖角堰。

郭子志是镇东郊人。石门山人许嵩和崇福寺僧人明匡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巍山文社”,以弘扬小镇文化。

吕炯,崇德人。城西将建设油坊花园、五柳山庄、大雅山居、长林阁及镇内景点。

陈英健是长洲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减少了饥荒和坏粮,修建了邮政、学校和仓库。

蔡本端是岷县人。嘉靖与周星合作建设县城,为防止日军侵占城镇做出了贡献。

胡友松,崇德人。使用当地的丝绸,而常州又有众多的雇工,两城之间的贸易丝绸都连着贾,促进了镇商的繁荣。

刘惠国,武陵人。崇祯研究宫址,修筑洋塘大堤,赏赐士人,百姓从文薇出发。

清朝

佘森是怀柔人。康熙八年(1669),所有田地都被缩减,修建了秀才、书院、粮仓、永安桥、娄泽园。

方是大兴人。崇文书院创办于嘉庆、嘉庆之间的西门,学生在此受教并捐款帮助涂油烧火。

邓廷才,重庆人。道光初年,他捐资修建宝蛟堰桥,镇上的人把堰桥日称为:“符登”。

杨树恩,湘潭人。同治,修复战后毁坏的建筑,招商恢复市场,为准小企业搭棚子。

林小和,岷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校,废八股,兴校,为镇上首创。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沈廷浩,镇西东园人。他在镇上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发动义务劳动,扩大运动场,主张强国。

曹跃江,崇德人。20世纪20年代主持运河疏浚,倡导“实业救国”,在镇郊创办田丽、汇通、振兴茧行。

孟雨桐是杭州人。设计挖掘县城门前城隍庙第二口大公井,改善镇民饮水条件。

程,崇德人。成立农民银行,抵押粮丝,解决了郊区农民“蚕期缺粮,熟期缺钱”的困难。

毛是土生土长的江山人。中山公园成立,六角、四角、晚一村、塔、堂供孙中山、英土、民。

廉东山(1662-1772)别出心裁,玩起船来,劈柴划水,还能在地下自动摇摆。清朝康熙年间,钟是自己做的,和西方人做的没什么区别。

洪师傅(1880-1920)住在北门外。年轻的时候,我学会了做石匠。年轻的时候会做磨两把凿子,做盘龙石柱的时候会雕龙身。清二年(1910),镇北门修建银根桥,他参与设计。

冯建(1865-1941)是一个猩红色的女孩,名叫秀场。她原籍石门湾,嫁给镇上的许道尔做了继妻,住在西横街。她被称为“凤蝶”。

赖茂松(1876-1944)原籍萧山,后来搬到镇上太平广场开永兴灯笼店。能制作各种灯笼,并不时翻新,品种数十种。擅长在灯笼上作画、写字,龙凤、龙抢珠、西湖十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他写得一手好仿宋,写刻在灯笼上,得到当时实用有需要的人的赞赏。

鲍廷发(1876-1941)家住镇北街北桥头,开宝龙顺纸扎店。以竹子为架,彩纸为桌,可以制作各种彩色工具。

滕(1852-1960)住在春风坊北街。少学厨师,擅长做宴席。一人可切配数十桌酒菜,色彩多样,刀法精细,擅长“鱼翅席”,人称“膝三丝”。

楚少南(1886-1950)住在西寺,对修复破损的古画有一手绝活。

傅华根,(1948-),浙江崇德人,高考制度恢复后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中国民族音乐家,优秀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崇德琴社社长。

赵小明,(1961-),浙江崇德人,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批考入浙江工学院(现浙江工业大学),后考取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王矜霖(1919-1946)又名金麟、金莲。

沈(1930-1949)出生在镇东北的周家石桥(今同福乡苏敏村),家世代务农。

王友法(1955—1979)出生于一个船家,党员,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