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条签署介绍
第21条的签署
第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秘密条款。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于6月5438+0915 65438+10月18日,日本驻华大使日置谒见袁世凯,提交所需文件21份,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谈判,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将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财政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这些条款被称为中日“二十一条”,经过中日双方协商,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日民间第四条约》。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十一条”不能等同于第四人民条约。
1965438+21 2004年8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日本即将向中国提出的《新中日议定书》的6篇文章,其中写明“当第三国侵犯支那* * *和国家的和平,或有领土保全的危险时,日本帝国政府可在此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支那* * *。“便利之”、“日本帝国得为前项目的,于军事上必要之场所,暂时使用之”、“未经两国政府之承认,不得与第三国签订违反本协定之条约”等条款,与日韩合并前,日韩间所签订之议定书副本相似。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政府要求德国将侵占的山东半岛权益归还中国,但遭到拒绝。当时美国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其在远东的盟友。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4 165438+10月18、中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撤军。1915 65438+10月7日,中国政府再次要求日本政府撤军。
1965438+2005年2月2日,在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简称“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迫使袁世凯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益,并承诺聘请日本人担任顾问。日本的要求无异于将中国纳入其保护范围。虽然美国闻讯后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本方面并没有撤回主要要求。
1915 18年10月18日,日本公使易直接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提出21项要求,并要求中国绝对保密。1年至4月,袁世凯命外交部与日本交涉。一方面,他一步步秘密泄露内容,希望获得英美的支持,以抗衡日本。中国谈判代表一再拒绝一些要求,迫使日本做出让步。中国也出现了反日情绪。日本人以武力威胁中国。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其在9日之前答复。毛泽东得知此事后,愤然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中华民国耻;为什么要报复,在我的学生身上。最终,袁世凯政府于5月9日晚11接受了第二十一条第一至第四项的要求,并于5月25日完成签字。5月9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称之为“五月九日国耻”。
袁世凯与《二十一条真相大白》
民国初年,正当俄国和英国在中国内乱中乘虚而入的时候,在附近虎视眈眈的日本也很着急却无法取得进展,因为俄国在中国边境上重兵驻守,随时可能采取行动;英国也可以通过印度渠道渗透,但日本是岛国,与中国领土没有边界。一旦它要向中国输送军队,那就太刺激了,会引起大国的不满。
虽然日本与俄国签订了密约,但在中国混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两国根据密约中的边界线共同出兵瓜分满蒙。但我没想到的是,辛亥革命的时间很短,并没有发展到那两个强盗所预期的“严重”。这一犹豫,出兵的机会就错过了。
在清帝退位之前,日本人听说中国即将实行* * *和平制度,当时就打算出兵帮助清廷扑灭革命。原因很简单。日本是君主制国家。中国一旦实行* * *和平制度,必然会对日本的天皇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日本一旦帮助清廷完成这一“壮举”,自然可以要求高额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不幸的是,日本援助清廷的计划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其他列强对腐朽的清廷极为失望,不愿意在这艘破船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任命组建的袁世凯内阁,对继续维护清朝并无兴趣。令日本不悦的是,新当选的英美等列强代理人袁世凯对他们极为忌讳和厌恶,因为袁世凯早年在朝鲜一直与日本人作战,对日本人的伎俩了如指掌,而袁世凯显然对日本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日本人心知肚明,袁世凯是李鸿章“以洋制洋”法律的外交继承者,一直主张联合英美控制日俄。一旦他上台,他对日本的图谋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辛亥革命的机会错过了,但后来的机会接踵而至。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几乎全部卷入战争。其中英法俄与另一集团德国、奥匈帝国交战,欧洲刀光剑影,而日本则在一战前与英国结盟。它不能错过这个扩张的机会。
当时日本看中了德国在青岛的租地,因为德国在中国是新贵,影响力不大,根基较浅,现在又被欧战所困扰。这个时候日本对德宣战,占领青岛,绝对是“低风险高收益”的好买卖。说干就干,1965438+2004年9月2日,日军对德宣战,随后在德国胶州湾租界外的龙口登陆,向青岛发起进攻。
如果说俄国和英国分裂中国边疆的图谋还是“边疆之患”,那么日本的入侵就是中华民族的“心病”。袁世凯得知日军侵占山东半岛后,当晚在总统府召开会议,内阁要员全部出席,可见事态严重。据参加会见的外交部参赞说,袁世凯问陆军参谋长段如果抵抗能坚持多久,段说可以抵抗48小时。袁世凯问其他酋长是怎么想的,大部分都沉默了。袁世凯决定沿用1904日俄战争的老办法,划定日军越界的走廊和战区,尽可能防止战火蔓延到其他地区。
事实上,中国在一战爆发后就宣布中立,而日本借欧战爆发之机侵华,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不合逻辑。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往往是由其国力决定的,袁世凯在无力阻止日军移动的情况下,只能再次接受日俄战争期间屈辱的“中立”。
当时驻扎在青岛的德军数量非常有限。经过象征性的抵抗,青岛失败了,但日本没有停止。而是借口吉焦铁路是德国工业,派兵占领了整个吉焦铁路,占领了济南火车站,把铁路和车站的德中员工全部赶出门外,日本人全面接管,无视袁世凯政府发表的“中立”声明。而且日本占领青岛后,不顾袁世凯政府的一再抗议,进而完全占领了吉焦铁路沿线的矿山、企业和海关,实际上继承了德国的一切侵略权益。
众所周知,日本侵华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正如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所说,“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夺取了朝鲜和台湾省,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中国东北(南满)的侵略权益。这一次,不会局限在青岛的某个角落。
果然,6月5438+0915 65438+10月18,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刚刚从东京回来的日本驻华大使易在会见袁世凯时,突然抛出了日本政府对中国的要求,计为五日二十一条,这就是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
1号* * *第四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割让或租借给其他国家;允许日本修建一条从烟台(或龙口)连接吉焦路的铁路;山东主要城市都开放商埠。其实应该把山东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做准备。
二号文第七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实际上是无限制移民)和经营铁路、矿山的特权,不允许其他任何列强干涉;旅顺和大连的租期以及南满和安丰铁路的租期延长至99年。日本想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变成自己殖民地的图谋可谓是处心积虑。
3号* * *二,要求将汉冶平公司改为中日合资公司,中方不得自行办理,公司外人员不得就近开矿。
4号文要求,我国所有沿海港口和海岛不得出租或转让给其他国家。换句话说,中国成了日本的保护国。
第五条最狠,有七条,包括:要求中国政府聘请日本人担任政治、军事、金融等顾问;中日合办了警察和兵工厂,中国从日本购买了一半以上的军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铁路的修筑权割让给日本;日本优先在福建省开矿、建海港、造船厂、修路。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权,日本人办的医院、寺庙、学校在大陆有土地所有权;等一下。这几乎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附属国,和当时的朝鲜是一样的。
日本此时抛出“21条”绝非偶然。早在1900年,日本浪人内田良平就推出了一个名为黑龙会的间谍组织,以中国的黑龙江命名,其用意显而易见。黑龙会虽然名义上是民间组织,但对日本官方决策影响很大。自成立以来,已深入朝鲜、东北、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活动包括刺探和收集信息、秘密绘制地图、收买民族败类、策动内乱等。,如合并朝鲜、革命中国、拉拢宗社成员、策动满蒙独立等。,而且背后还有很多阴影。
黑龙会在意识形态上冒充黄种人的代表,提出日本做远东的领袖,亚洲国家在日本的领导下对抗白人。其实这种所谓的“亚洲主义”不过是亚洲版的门罗主义,是后来“大东亚* * *荣耀圈”的思想根源。
1914年欧战爆发后,内田良平觉得日本的时机已到,便以黑龙会的名义亲自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意见》(即《黑龙会备忘录》)的文件,并转交给了当时的日本首相藤本。在这份意见中,内田良平提出,在中国尚未强大和孤立的情况下,胁迫中国接受密约,会造成“护国”的既定事实,打击袁世凯的威信,支持一切反袁势力,促进中国内乱。支持除袁世凯以外的帝制复辟活动,使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与日本保持一致,为将来中日合并创造条件。
当时黑龙会的逻辑是这样的。他们认为欧战爆发后,日本应该利用西方列强向东看的宝贵机会,因为当欧战最终结束时,列强还是会回到远东,继续他们的瓜分和掠夺。如果日本在二战时期先发制人,垄断中国,那时候列强重返东方也是无奈之举,让日本建立远东霸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争夺世界霸权。
黑龙会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确定在南满和东蒙的主权,然后大量移民到这些地区(20年后也是如此),为日本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建设和控制中国大陆的铁路网,开发那些取之不尽的资源和矿产,排除外国列强的竞争;三是取得对中国的政治、军事、警察、金融托管权,把中国变成日本的保护国,为中立合并奠定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朝鲜道路”。
更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元老和大臣、内阁部门,不仅在侵华的思维逻辑上与黑龙会不谋而合,而且他们的侵华步骤和蓝图也高度一致。事实上,后来的“二十一条”是基于内田龙一的提交,然后是田中的奏折,大东亚的* * *光荣圈等。,在思想和理论上都是一路货色,野心昭然若揭。
况且袁世凯接到“二十一条”后,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他只说,有关谈判的事宜应该由外交部负责人处理,然后由外交部长与你的部长进行谈判。日本公使走后,袁世凯知道事态严重,随即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据记载,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指示非常详细。比如第一个是关于旅大南满铁路的展限。袁批示:这是原清中俄东三省会议上议定的,允许延续俄国未到期的寿命,由日本延长,现在要修改。但如果将来能收回,多少年没多大关系,就没必要争论这一条了;
对於第二至第四点,袁指示:承认德国利益的问题,双方要商量。怎么能得到日本的同意和我的认可呢?这是以后的事,不一定要先讨论,但可以推迟;关于联合开采的问题,袁指示:可以答应一两个地方,必须按照采矿规定办理。越少越好,可以让中国人自己跑;关于修建铁路,袁指示:一定要像借洋路一样,铁路管理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掌握。日本可以授予会计审计权来管理贷款,但必须慎重考虑;在开商埠问题上,袁指示:要用自开的办法,要加以限制,避免日军大量涌入,反客为主;关于汉冶坪铁矿,袁批示:这是商业公司,政府不能代办;在割让福建问题上,袁指示:荒谬,领土怎么可以割让给第三国;关於在大陆混居问题,袁指示,在恢复治外法权之前,不能允许混居。
关于第五点,袁指示:这种对中国主权的限制,简直就是把朝鲜当我。这个条件不是一个平等的国家应该提出的,实在可恨;日本自己也觉得不合适,所以讲究“希望条件”,不予理会。千万不要讨论,切记切记(袁世凯的两句话特意加了个刷圈)。
其实日本人在这个时候提出“二十一条”,是因为已经假定中国缺乏抵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就警告袁世凯,这是密约,必须尽快谈妥,绝不能泄露。如果中国不同意,日本将由陆路和海路前进,大规模进攻,而当时的列强无力干预。尽管当时美国还没有介入欧战,但它不愿意独自阻止日本的入侵计划。对此,日本早有战略预测,所以肆无忌惮。
“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上台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幸运的是,它的反应仍然是有效和体面的。袁世凯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他先是派日本顾问何长雄回日本,拜访日本政坛元老松泽正芳和山县有朋,探听内情,后又派人花重金收买日本间谍,调查日方情况,以求在谈判中取得主动。
为了配合诊断活动,袁世凯在谈判中故意采取拖延战术。他先是撤换了不太擅长外交谈判的孙宝坻,再次启用了在困难局面前善于谈判的前外交部长陆征祥,并指示陆征祥、曹儒林在谈判中逐条讨论,以拖延时间,不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
陆征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为了执行袁世凯的指示,他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日本提出每天开会,陆征祥好心提出自己事务很忙,一周只能开一次会。最后,他让日本妥协,每周举行三次会谈。在每次谈判中,陆征祥总是故意缩短会议时间。例如,在每次会议上,陆征祥在开场白后就点茶,并试图延长喝茶时间,这与不耐烦的日本代表形成鲜明对比。但日本代表却无可奈何,因为这毕竟是东方的礼仪。
袁世凯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二十一条”并没有经过指挥会议(如果要动武,必须经过指挥会议),而是内阁擅自采取的秘密行为。于是,袁世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一步步将二十一条的内容披露出来,引起轩然大波。第21条立即成为纽约和伦敦的头条新闻,使日本无法试图尽快结束与中国的秘密谈判。美国国务卿得知第21条的内容后,立即写信给中国和日本,声明美国将不承认中日之间缔结的任何违反门户开放政策的条约。得知21条的消息后,国内民众更加愤慨。国内外各界要求政府抗日的电报雪片般飞来,给当时谈判的双方代表带来很大压力。
在各方压力下,中日谈判也陷入僵局,历时四个月。眼看谈判桌上无法取得进展,日军于是向东北、山东、福建沿海等地增兵,摆出谈判失败、要开战的样子,并于5月7日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48小时内就1号至4号及其福建问题给日本一个“满意的答复”,否则将以“必要手段”起诉。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召集政府机关首长开会,与会者包括副总统李、国务卿徐世昌、幕僚、各部首长、各医院院长等。袁世凯在会上发表悲愤之言,称在“国力不足,难以相见”的时候,只能暂时作践自己,否则将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权衡利益,不得不接受日本人的最后通牒,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太可惜了!经历了这场大灾难,我们这次一定要耻于接受日本的要求,本着卧薪尝胆的精神,竭尽全力。否则十年后,非但不与日本一争高下,亡国之危在今日更甚!
1965438+2005年5月9日,外长、曹儒林副部长和中国谈判代表石将第21条的最终修改案交给日本外相毅,危机暂时得到解决。据曹儒林后来回忆,“当时心里难过,有一种传表的感觉”。面对国耻,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同身受。
虽然是兵临城下的同盟,但如果把日本当初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与签订的新约相比,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四个月的艰苦谈判中,日本在各方压力下自行取消了最残酷的5号要求;4号,要求“我国沿海所有港湾、岛屿,一律不出租、不转让给他国”,删除,由我国自行声明;删除第3条中的两个条款之一。在1、2中,日本要求的日本商人无限制移民和征税,必须得到日本领事的批准,这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其他条款要么“留待日后协商”,要么附加限制性条件,最后实际签订的只有“第十二条”。
就连署名文章也大多被袁世凯销毁了。比如袁世凯曾经说过:“我告诉他,他买不到一寸土地出租;住在一起,我告诉他,他一走出附属的地方,就有生命危险;至于那个当警察顾问的日本人,我用他,每个月给他几块钱。至于我在乎不在乎,我有这个权利。其他文章,我有毁灭法则。"
袁世凯是玩政治的高手,那么这次有效吗?后来东北的日本人曾说:“我们日本人在东北,被囚禁在附属地,不敢走出附属地”;至于日本人向中国人买地和租地,那就更难了。据说袁世凯秘密制定惩治汉奸的条例,交给东北地方官员,所以日本人根本买不到也租不到地。至于那些被雇佣的日本人员,他们也说:“我们被称为顾问,但实际上没人管他们,也没人问。”
这里有一个人需要特别指出,这就是后来的东北王张。张出身马匪,后来参了军。民国初年,他只是一个巡逻营的指挥官。但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几次秘密派段到东北,张的势力顿时大增,向德国洋行购买大量军械,声称:“只要有我在,日本人不敢出附属之地!”日本人想在南满和东蒙古发展工业,但大多受到张的阻挠,很少实施。
张和袁世凯的处事方式颇为相似。他们两人都是枭雄,政治手腕又轻手轻脚,而袁世凯对张也有一种互相欣赏的感觉。据袁世凯的女儿袁说,当时袁世凯对张很感兴趣。张每次来,袁世凯都会在办公室迎接,而张当时只是二十七师的师长,只能在聚仁堂楼下迎接。袁世凯利用张暗中抗日,这也成为张成为东北王的开端。另一方面,要对付虎狼之国,张必须作为一个枭雄人物,而袁世凯在这方面仍然是英明的。
日本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当时全国19个省的省长都表达了拥护中央的决心。他们不断呼吁中央委员会决不屈服于日本的压力,总统府也每天收到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当时民情沸腾,有的抵制日货,有的毁家解困,人民爱国热情日益高涨。就连留学生、华侨也纷纷奔走呼吁,坚决反对签署二十一条。
在持续8个多月的抗议浪潮中,日本沦为过街老鼠,不仅经济损失巨大,在国际上也受到美、英、俄等国的压力。正如旅居美国的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评论的:“日本虽然花了很大力气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但却臭名昭著,后来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笑傲天下。”
不仅如此,还因为在没有召开司令部会议的情况下贸然提出“第21条”,导致外交失败(如日本所认为的)而下台。接任首相的寺内正毅后来不得不承认:“大潭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反感,而日本并没有真正的利益。”
虽然日军把中国变成保护国的阴谋最终破产了,但是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受损程度也是惊人的,比如把旅的租期延长到99年,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屈辱的。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袁世凯在总统请愿书中说,条约是“极大的痛苦,是耻辱。如果不为自己竞争,什么对别人更重要?”我这种积弱招欺,也不是几天的事。也是给德,新鲜,才导致的。那种无奈和羞愧无以言表。
如果对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双方实力,袁世凯当时采取的外交和谈判策略还是可圈可点的。后来历史学家把“二十一条”定性为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背叛日本的行为,有失公允。正如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所说:“袁世凯答应“二十一条”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满怀激情,誓要反对到死;二十年后我执政,不如人家。”
毕竟在当时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逞一时之勇并不明智,袁世凯也没有像宣传中宣称的那样全盘接受“二十一条”;至于谈判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让步,与其说是汉奸,不如说是屈辱的妥协外交。我无意为袁世凯等人抱屈,但历史的评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如果只从忠奸的价值来判断,必然会脱离事实真相,对历史人物不公平。在民族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参与谈判的曹儒林和鲁(时任驻日大使)在五四时期被华侨学生追杀,也是无奈之举。所谓“弱国无外交”,弱国的外交官甚至在火上烤。
难能可贵的是,被袁世凯通缉、流亡海外的国民党,如黄兴、陈炯明、白、牛永健、李烈钧等人,在民族悲剧面前,没有乘袁之危,而是选择公开呼吁同志们“暂停革命,团结抗日”。当时因为政见不同而一度与孙中山不和的黄兴,也拉下脸来,亲自给孙中山写信,劝他“暂时放弃讨袁的工作,免得被日本奉承”。这才是真正的革命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