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理论素养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历史学家,坚持实事求是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在历史人物研究中,历史人物的后代是否还存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觉得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尤其如此,因为有些老同志或者他们的子女还在,如何记录和评价他们的历史很可能成为一个问题。现在修家谱很流行,尤其是沿海地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写当代史,我们宣扬什么,我们反对什么,要在选择中看到我们的观点。我举评价历史人物的例子,说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受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现在有一个我很反感的现象,就是有些人以为手里有几块钱就可以曲解篡改历史,值得我们关注。现在史学界有人喜欢写文章翻案,也有人是为了吴三桂。我觉得吴三桂是铁案,一定不能翻案,否则就没有是非,没有民族气节。
这是另一个例子。近十年来,我们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甘家学派”的研究。我个人是先干了很多年,然后我们院的年轻学者也加入进来,一起干了五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成果《甘家学术年谱》已经出版。为什么干嘉学术编年史用了这么多年?这要归功于我深厚的学术经验。1992年,我第一次应邀访问台湾省,参加台湾省中研院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名为《关于吴万干甲派划分理论的探讨》。过去学术界认为甘家学派分为吴派和徽派,我过去也是这样认为的。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觉得这个观点还可以进一步探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逐渐形成了不能简单地以吴派和徽派来划分甘家派的观点,认为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研究。因此,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参加台湾省的研讨会。我在会上的发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会后不久,中研院雪莉研究所召开了一个全岛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会议,然后以所谓国科会的名义建立了甘家学派的研究项目,政府给了很多经费进行研究。十几年来,他们不间断的出了很多成果,但是因为我们这边没有人带头,人才虽然多,但是形成不了合力,没有成果。两岸交流以来,两岸学界也相互产生影响,有好有坏。我们这边一些人把历史问题简单化,不在历史文献上下功夫的不良风气,相互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