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汉武帝认为既然月氏在匈奴西部。如果汉朝能联合越人,切断匈奴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等于砍掉了匈奴的右臂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有能力的人去联系越人。当时没有人知道月亮王国在哪里,有多远。承担这项任务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一个年轻的博士(官名)张倩(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先申请了。有了他带头,其他人有了底气,百名勇士响应。长安有一个匈奴人叫唐逸之父,也愿意和张骞一起去找岳的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着100多人去寻找越人。但要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占领的领土。张骞他们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天,却被匈奴人包围了,全部被俘。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而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控制住。只有唐逸的父亲和张倩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时间长了,匈奴对他们也没那么严格了。张倩和唐逸的父亲商量。看到匈奴人毫无防备,他骑了两匹快马逃走了。
他们向西跑了几十天,吃了不少苦头,逃出了匈奴领地,没有找到越人,却闯入了另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的国家。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都懂匈奴话。张骞和唐逸的父亲都会说匈奴话,说话方便。他们遇到了大宛国王,他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这一次,他听说汉朝的使节到了,表示欢迎,并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州(大约在今天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然后从康州到任玥。
岳氏被匈奴打败后,迁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建立岳氏国,不愿再与匈奴作战。张骞的话并没有引起越王的兴趣,但因为张骞是汉朝的使者,所以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
张骞和唐逸父亲在大岳家住了一年多,去了一次大夏,看到了很多没见过的东西。但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对付匈奴,不得不回来。经过匈奴境内后,被扣留了一段时间。好在匈奴内乱,他才逃回长安。
张骞在外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为中医。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诸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夏天看到了产于琼山(在今天的四川省,琼音qióng)的竹签和产于四川(在今天的四川成都)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天竺(今印度)商人卖的。”他觉得既然天竺能买到四川的东西,那一定离四川不远。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四川出发,与天竺交好。张骞将部队分成四队,分头前往天竺。四组人各走了两千里,就是找不到。有些被当地部落打退了。
一批南下的人到了昆明也受阻。汉朝的使臣绕过昆明,到了云南和越南(在今云南东部)。滇越王最后一代祖籍楚国,与中原隔绝了好几代。他愿意帮助张骞找到去天竺的路,但是昆明被挡在中间,到不了。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交了一个没有接触过云南和越南的朋友,也很满意。
卫青和霍去病消灭匈奴兵主力后,匈奴逃到大漠以北,西域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已经失势,不愿意向匈奴纳贡。汉武帝借此机会,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带着汉朝连续的节日,带着300名勇士,每人两匹马,带着一万多头牛羊、黄金、钱币、绸缎等礼物,与西域交好。
张骞到达乌孙(新疆)时,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给他一份丰厚的礼物,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抗击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却不知道汉朝的势力有多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但又怕得罪匈奴。于是,乌孙和臣民们商量了好几天对付匈奴的事,还是无法决定。
张骞怕耽误了日子,就派副手带着礼物去联络大元、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于阗县)等国。
乌孙国王也派了几个翻译来帮助他们。
这些代表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许多天,没有回来。乌孙王派张骞先回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和张骞一起游览长安,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到汉朝。
汉武帝见到他们非常高兴,还见到了乌孙王送的马,对乌孙的使者特别优待。
一年后,张骞病逝。张骞派往西方各国的副手也回到了长安。代表们把去过的地方汇总在一起,总去过三十六个国家。
此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出访西域各国,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往来。西域派出的使节和商人也是络绎不绝。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通过西域运往西亚,再运往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