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这里有什么历史意义吗?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以前这里是古城,还是保健中心?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在这里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全市发现约六七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城100座,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由此可见,古吉水西岸是当时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春秋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市。战国时期,聊城是诸侯征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铜、铁、铝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水井用来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富裕的家庭用汽车和马旅行,铜镜和熏炉成为必需品,高技术水平的陶器可以制成。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多。部分统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迪开凿京杭大运河,方便了城内交通和水利,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临清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产生了许多名人。明清时期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代重臣、东葛大学士董于万历七年撰《东昌府城复碑》,其中有“万货汇聚,一城江北”、“曹湾之咽喉,天之肘”等名句,代代相传至今。从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朝永乐九年(1415),会同河多次复流。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给聊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临清和聊城(今东昌府区)成为沿线九个商埠之一。聊城“城内烟花横十余万户”,商贾云集,商业繁盛,风帆如林,芦苇交汇,车马川流不息,货物堆积如山。外商会馆临江而立,建筑高大,寺庙闻名。清朝康熙皇帝四次来谈,乾隆皇帝九次留在聊城。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农业、纺织、印刷、制笔、手工业生产、砖窑、食品、造船、水运发达。民国成立前,同盟会成员秘密组织人在城里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的政治、文化和中心。民国初年,有棉业研究所、作坊和实验工厂,修筑道路,建立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和师范学校。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入侵,农、工、商各行业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1937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战前沿。6万多抗日武装与日军作战80多次,保卫和收复了大片土地,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当刘邓的军队进军大别山,渡过黄河时,城内有3.7万人参军。淮海战役和南渡,中国人民组织运输队和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