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发展史
(粘贴在佛山政府网公开栏)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快速发展,佛山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对佛山的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外陶瓷产业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内外因素影响,佛山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佛山陶瓷产业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后,对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其发展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区域品牌,增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关键词:佛山;陶瓷行业;发展历程;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中国,制陶技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的发展史。中国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塑造通过陶瓷的生产体现在许多方面,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每个时代的技术和艺术特征。
说到陶瓷,人们不得不想到佛山。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佛山有着多样的历史文化,其中陶瓷文化无疑是最具特色、影响力和流传最广的。石湾陶瓷是佛山一张靓丽的“名片”,为佛山赢得了“南方陶都”的称号,也延伸了“大佛山陶瓷”作为区域经济的概念。
一、佛山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佛山是镶嵌在珠三角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佛山陶瓷历史悠久,南风古灶,五百年连续窑火,石湾娃娃,享誉海内外。佛山陶瓷生产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前的辉煌与衰落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佛山石湾贝丘,就已发掘出其陶器烧制的历史序文。秦汉时期,石湾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地出土的大量陶俑、动物和器物证明,此时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经掌握了陶器的上釉技术。到了唐代,石湾出现了陶瓷的商业化生产。到了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轮窑生产转变为龙窑生产,并逐渐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陶瓷产品生产体系。明代,石湾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此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所谓民窑)生产的集中地,已经形成了显著的工业生产特色,并融合了中原名窑的生产技术和高温釉的广泛使用,使得石湾陶瓷的制造技术越来越完善,艺术陶瓷开始作为一种具有地方民间特色的艺术出现,大大提高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代综合诗》载:“石湾瓦为天下第一”,大体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状况。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大量生产日用陶瓷,生产出风格独特的精品陶瓷,如瓷砖脊、建筑装饰构件、陶瓷仙人佛像、园林用品、陈设、文具、艺术人物、花鸟虫鱼等,不仅经营了中国南方许多省区的广大市场,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欧洲和美国。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发达的陶瓷产销基地,为形成当时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并称中国四大名镇的佛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列为全国商品集散地“四大集”之一。
清朝中期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佛山的陶瓷工业由停滞走向衰弱。国民党统治时期,佛山陶瓷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日益萧条和衰落,洋瓷进口呈逐年增加趋势。解放前夕,佛山的陶瓷业奄奄一息。尽管如此,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新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中国陶瓷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陶瓷工业体系。这一时期,佛山陶瓷工业发展迅速,以石湾为中心,生产美术、化工和建筑陶瓷产品,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占70年代全国出口的20%。
然而,佛山陶瓷业的快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改革开放后,以石湾为龙头的佛山陶瓷工业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迅速调整生产布局,引进先进设备,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建筑装饰陶瓷,创造了陶豆千年辉煌。在短短3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开始起步,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兴起。1982年,广东佛陶集团率先在中国大陆引进了意大利第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色琉璃瓦自动化生产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佛陶集团在中国大陆率先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现代化卫生陶瓷生产线,标志着中国陶瓷行业告别传统工艺和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一步。期间以国企为骨干,政府在投资、技术和设备引进或开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东佛山陶瓷集团,大型国有企业,堪称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的龙头企业。当时企业在投资、生产、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培养了大批陶瓷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为佛山陶瓷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佛山陶瓷集团作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基地,聚集了当时的各种技术力量,产量不断上升,带动了一些地方国营和集体陶瓷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当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很多设备需要进口,投资大,项目审批、贷款等环节多,建设周期长,生产技术门槛高,所以生产的发展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形成卖方市场,企业效益极佳。压砖机被称为“印钞机”。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佛山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实现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供需达到平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恰巧佛山直辖的四个县相继改为佛山管理的县级市,如南海县改为南海市,顺德县改为顺德市。为了发展经济,鼓励陶瓷产业的发展,这些在石湾周边新建的县级市镇,如顺德的乐从和南海的南庄、西樵、罗村等,都建起了乡镇陶瓷企业。同期,广东率先进行企业改制改革,个人资本开始进入陶瓷行业,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型。体制机制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格局。同时,佛陶集团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咨询,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佛陶集团自身培养了竞争对手。此时,技术设备仍以进口为主。由于技术引进投入大、投资成本高、资金筹措困难,设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不断投入新的国产设备,如大型球磨机、喷雾干燥塔等。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产能的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佛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现阶段佛山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但由于政府对陶瓷行业没有统一的规划,到处建厂,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佛山到处都是硝烟,陶瓷的无序竞争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此时佛山陶瓷行业供需达到平衡,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产品内销主要依靠当地和地方陶瓷批发市场,产品出口以补偿贸易为主,出口量较小。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这是佛山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和完善时期。一些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主要是镇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借助国内开发的大型喷雾干燥塔、大吨位压机、宽断面辊道窑、抛光线等设备和生产新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低成本成为佛山陶瓷产业的主角。1997下半年至1998上半年期间,佛山新投产生产线近200条,建筑卫生陶瓷产能急剧扩张,增幅达60%。业内人士称之为“白色恐怖”,供大于求的局面开始出现。由于市场竞争的升级,一些国营和集体企业,由于管理机制落后,设备使用了十几年,已经落后了。同时,由于技术改造资金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下降。最后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打败,不得不选择退出。同时,来自国企的各类技术人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始从事与陶瓷相关的配套行业,如化工原料、琉璃、陶瓷机械、广告公司等,促进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产品分销系统和展厅销售的出现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据统计,1998佛山石湾的陶瓷批发市场多达13家。然而,由于产品品种和颜色的增加,一些企业开始建造大型展厅来展示产品并直接向客户销售,同时成立自己的营销团队在全国各地销售。由于企业采购的设备主要是国产设备,出口补偿贸易逐渐减少,一般贸易有所增加,但增速较慢。到1999,佛山陶瓷年出口额约7000万美元。
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佛山陶瓷开始走上技术创新、产品品牌战略和市场开拓之路。由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陶瓷制造商开始注重技术设备的改进。大吨位压机、先进的宽断面辊道窑和自动化新型布料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陶瓷产品品种不断创新。开发了天然石材抛光砖、仿古砖、高级釉面砖和大规格砖。产品不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且部分达到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在产品展示、广告、营销等方面下大力气,出现了许多知名品牌。在这一阶段,佛山的陶瓷产业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佛山共有陶瓷企业547家,工业总产值572.74亿元,工业增加值16492亿元,资产总额323.94亿元,利润总额214100万元,税收总额2193万元,全部职工年平均65438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9.9%、245.9%、270.7%、565,438+0.4%、65,438+065,438+097.6%、65,438+092.8%和365,438+0.8%,年均增长8.65438。2007年,佛山市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366家,工业总产值665.438+4.45亿元,工业增加值654.38+084.62亿元,出口交货值65.05亿元,资产总额293.72亿元,利润总额36.44亿元,税收总额654.38+8.09亿元,佛山市全体职工年平均水平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7.3%、7.9%、3.5%、6.6%、9.2%、5.9%、7.8%。2007年,佛山陶瓷产品出口总额为654.38+0.4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市场覆盖全球654.38+0.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轻工业商会公布的2005年全国陶瓷出口50强中,佛山有13家,占全国的26%,占全省的56.5%(23家)。
二,佛山陶瓷产业的现状
佛山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中心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佛山陶瓷产业发展成就
1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目前,佛山有65,438+0,000多条陶瓷生产线。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分别约占全国的40%和16%,全球的25%和5%,陶瓷机械约占全国的80%,陶瓷色釉产量约占全国的50%。
2.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地和展示中心。
目前,佛山已形成清科、蓝地、华艺、沙岗、河荡等五大陶瓷专业批发市场,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博览城两大陶瓷展销中心,江湾路、南庄大道两条陶瓷专业街,年销售额超过654.38+00亿元。同时,佛山拥有佛山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陶瓷城两个展览场馆。2004年陶瓷展业整合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陶瓷展会格局:陶瓷制品展(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会))、陶瓷产业展(中国佛山(国际陶瓷产业展))、陶瓷艺术展(陶瓷节)。
3.产业集群和成熟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陶瓷机械、陶瓷原料、耐火材料、陶瓷辅料、陶瓷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的专业制造商也在佛山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专业分工合作。佛山还有陶瓷研究所、陶瓷产品检测中心、专业学院、发达的专业媒体、广告公司、运输公司、陶瓷批发市场、展览场馆等。目前,佛山相关企业和部门超过1,000家,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聚集效益明显。据专家评估,佛山的陶瓷产业成熟度在全国领先,而且离意大利著名小镇萨索洛非常近。
4.技术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30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佛山陶瓷工业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生产设备方面,虽然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陶瓷生产国,但佛山这种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创新技术来看,佛山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出琉璃瓦、水晶瓦、抛光砖,可以生产出国外无法生产的曲面砖。其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从R&D中心来看,广东佛陶集团陶瓷研究院是国家级技术中心,禅城区南庄镇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建的中国陶建R&D中心是国家级陶瓷研究院,部分企业也有省市级技术中心。从产品检测机构来看,佛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陶瓷实验室是国家级建筑卫生陶瓷检测实验室,佛山质量检验监督院陶瓷实验室是广东省陶瓷技术监督检验站。众多的国家、省、市技术中心、R&D中心和检测中心为佛山陶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5.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了区域品牌化。
涌现出佛陶、鹰牌、董鹏、新中原、新明珠、嘉俊、蒙娜丽莎、博德精工、欧神诺、能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同时,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品牌。目前,佛山陶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董鹏、新中源、新明珠、蒙娜丽莎、箭牌)5件,“中国名牌产品”7件,“中国名牌产品”28件,“广东省著名商标”34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8件。此外,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佛山陶瓷的区域品牌,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已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佛山陶瓷”通用商标。“佛山陶瓷”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佛山、让佛山走向世界的一张漆名片,成为弘扬佛山历史文化、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
6.培养了一大批与陶瓷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
由于产业集聚效应,各类陶瓷管理人才、R&D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向佛山聚集,为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瓶颈
1,资源瓶颈
一方面,能源短缺。陶瓷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陶瓷生产中,燃料成本占30%左右,近两年油价飙升,燃料成本增加到40%左右,对以燃料为主要原料的陶瓷企业影响特别大。随着油价上涨,化工原料、色釉、包装材料也水涨船高,再加上技术工人短缺、人工成本增加,佛山陶瓷行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陶瓷产品价格却没有相应上涨,把企业逼到了困境。另一方面,瓷土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逐年上升,陶瓷企业“断供”的威胁将是陶瓷行业的阵痛。
2.环保门槛在不断提高。
陶瓷行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在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但佛山的陶瓷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大部分企业家环保观念不强,不重视环保,在环保方面的技术改造投入不够。目前,佛山市政府已经意识到陶瓷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被动局面,正在下大力气对佛山陶瓷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责令不达标的企业整改或关停,但这个过程仍需要较长时间。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佛山陶瓷的技术装备在国内领先,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投入,缺乏研发能力,存在偷换技术、产品同质化、技术纠纷多等不良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在产品设计方面,新产品数量少,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仿制严重;在产品开发上,体验、引进、模仿、实用没有出路。此外,佛山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水平与国内江浙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导致佛山陶瓷在市场上没有树立起应有的品牌和价值。
4.出口阻力在增加。
近年来,佛山陶瓷出口大幅增长,佛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但这给国外同类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阻止中国陶瓷出口,佛山陶瓷出口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佛山陶瓷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单价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3.佛山陶瓷产业展望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快速发展,佛山生产要素的丰度发生了相对变化,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而资本、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构成了佛山的主导因素。佛山发展陶瓷产业,要有新的高层次的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发展制造业,而是要发展整个产业链,包括技术、文化、品牌。为了充分发挥佛山陶瓷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佛山陶瓷产业和城市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注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陶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陶瓷产业虽然是佛山传统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巨大。但随着佛山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陶瓷产业因资源、能源、污染等问题与城市建设极不协调,必须强调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陶瓷行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途径,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2)强化区域品牌,生产文化陶瓷。
佛山陶瓷文化历史悠久,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建立这样一个品牌并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场的繁荣。佛山的陶瓷产业不仅仅是制砖、做洁具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含义和广阔的文化内涵。目前,佛山陶瓷已成为佛山一个强大的区域品牌。佛山陶瓷最大的优势是市场认知度高——原材料、能源、运输、人力等成本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佛山陶瓷只有走高端品牌之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国际产业竞争已从加工制造的生产阶段转向包括研发、营销、品牌在内的自主创新阶段。目前佛山陶瓷生产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应推动其从跟踪模仿阶段向以技术、品牌、标准为主的自主创新阶段演进,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升级开发现有陶瓷生产设备,二是应用高新技术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陶瓷新产品。
(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并举。
陶瓷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适应佛山经济发展的现状。必须从生产加工的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升级,以适应产业发展和佛山发展的需要。陶瓷产业升级从大生产、小营销、小科研的“腰鼓式”向小生产、大营销、大科研的“哑铃式”产业结构转变,使产品价值链尽可能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陶瓷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完全从行业中退出并不容易。许多企业选择转移价值链中的低端生产环节,将总部和产品研发部门留在佛山,从而推动佛山陶瓷产业升级。此外,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也会促进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
PS:陶瓷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有很多材料可以创造。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打电话给我,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