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的历史是怎样的?
为了突破重围,法国政府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外,与城外联系。65438+10月初,内政部长甘比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蒲军防线,在杜尔宣传鼓动,并很快组织新的作战部队,通过气球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当蒲军发现这一情况时,他立即研究对策,决定先摧毁这些人的气球。蒲军总参谋长毛奇下令研制专打气球的大炮,以便切断帕里斯和杜尔之间的联系。
很快,这种气球枪就制成了。它由一门火炮改装而成,口径37毫米,安装在一辆可移动的四轮车上。为了跟踪和射击漂浮的气球,几名将军士兵操作火炮,改变炮位和射击方向,布设了大量的气球,因此得名“气球炮”。它是高射炮的原型。
1906年,德国Ehalt Arms公司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点,对原有的气球炮装置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射击飞机和飞艇的专用炮。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亮相。设计师将该炮安装在车上,并采用了类似于现代舰炮的防护装甲。该炮口径50 mm,炮管长度约1.5 m,发射手榴弹初速可达每秒572 m,最大射击高度4200 m。
两年后,德国造出了性能更好的高射炮。这种枪的口径是65毫米,枪管长约2.3米,是口径的35倍。发射手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米,最大射程可达5200米,高低射击界限和定向射击界限也相应扩大。这枪已经开始用龙门架,用控制手轮调节高低射击界限。采取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后,德国也在1914年制造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罗斯研制出76毫米高射炮,是一种高射炮,也可以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
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化国家也制造了高射炮。
早期的高射炮中,1914年德国制造的77mm高射炮性能最好。其突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安装了一个简易炮板。这种炮板行军时可以折叠,用马或车辆牵引;战斗时,打开枪板,架起枪身向空中射击。炮板的使用不仅方便了炮兵转移阵地,而且缩短了部队行军到作战的时间。由于它使用控制手轮调节枪管进行瞄准,并且首次使用枪板,射击命中率高。
一战初期,法国将炮弹放在两架双翼飞机上,用它们代替炸弹轰炸德军的机库。接着,2004年6月英国飞机轰炸了德国飞艇机库191438+01,德国损失惨重。由于飞机的特殊优势,一些在地面使用的武器弹药,如炮弹、手榴弹、机枪、步枪,甚至手枪,纷纷成为“航空武器”,装备在飞机上攻击地面目标。不久之后,这架飞机装备了特殊的火炮和炸弹。
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发展新型高射炮。重点改进了高炮瞄准装置,大大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一战前期,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的平均消耗量为11585发,但一战后期,高射炮的消耗量已经下降到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上没有太大变化,发展相对缓慢。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为了扩大对外侵略,加紧了军事扩张和战争准备,从而加速了飞机制造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时期,飞机的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的木质、布料等软性结构材料已经被高强度的合金材料所取代;飞行速度翻倍,达到每小时500公里左右;飞机飞行高度一般达到8到10公里。
同时,高射炮也没有示弱,作战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时期,高射炮的结构和性能有几个突出的变化:一是高射炮采用长炮管,提高初速和射击高度。一些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达到了70倍口径,初速达到了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了近50%。中口径高射炮射击高度10公里以上,是原来的3到4倍。
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第三,小口径高射炮装有装填和再入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采用机械式弹药输送设备,提高高射炮的射击速度。此外,大部分高炮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升了高炮的作战能力。
50年代初,因为防空导弹投入战场,高射炮一度被忽视。但实战表明,防空导弹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高射炮。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小口径高射炮再次受到“青睐”。反应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发射,能快速摧毁低空入侵的敌机。目前,各国都在研究各种新方法来提高高射炮在空战中的效能,高射炮正在向小口径、自行、制导炮弹方向发展。导弹高炮防空武器系统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