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今天,中国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据预测,如果中国率先实现大航海,中国人将占世界人口的40%左右。那么我们为什么又错过了这次伟大的航行呢?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远非麦哲伦、哥伦布可比,时间也早于西欧国家。
第一,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不是海洋国家。虽然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也不缺乏优秀的海港,但大部分都是闲置的。朝廷经常做的就是封锁港口,让沿海居民向内迁。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都是北方人。近代以前,华北南北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运河,而不是海路。京杭大运河曾经造就了扬州、淮阴、扬州、临清等一批繁华城市。但是没有真正的港口城市。
真正能融入中国海洋民族的是闽粤人,而处于优势地位的北方人对自己不擅长的航海领域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就像清朝入关以后,打压和鄙视火器研究是一个道理。满清靠骑射成就天下,武力自信来自骑射。如果你跟他们讲枪械等不熟悉的领域,他们根本没法跟你玩。他们如何保持对武力的信心?简单来说,不玩枪不如骑射。你们农耕民族的骑射能比游牧渔猎民族强吗?所以历史上中国有长期的海禁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朝贡贸易”的制度使得航海没有利益支撑。西欧国家航海是因为“穷”,也是为了“脱贫致富”。而中国因为“炫富”而大航海,最后因为国库空虚而废了“大航海”。郑和下西洋的实质是通过宣扬“我是土豪”到处撒钱,然后一大群南洋岛国来朝贡中国,而中国始终坚持“厚此薄彼”的原则,付出了数倍甚至十倍于其价值的代价。
“朝贡贸易”的本质就是你叫“爸爸”,我给你“压岁钱”。于是,很多小国就时不时来叫“爹地”,骗“压岁钱”。这样一来,中国的财力会越来越捉襟见肘,中国也会越来越害怕小国的朝贡,于是下令从一年改为两年到五年,以示对偏远小国朝贡艰辛的同情,并逐渐希望最好永远不要朝贡。比如阿敏男子刘大侠说:“三保下西洋花了几千万钱和粮食,军民都死了。如果他们得到宝藏并返回,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这个特别的缺点。”这种指责不无道理。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开创一个新时代。那只是无意义的财政支出。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上层阶级没有组织“大航海”的动力。西方的大航海是因为追求利益而兴起的,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中国的上层阶级羞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利”,认为“君子义,小人利”。天道奉行“仁义之道”。它怎么能追求“利润”呢?它的本质是对外国人的“仁”和“奉献”,应该由本国人民付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虽然人民未必富裕,但总量巨大。从本质上来说,上流社会是不缺“银子”的。无论《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花费多少,慈禧太后每顿饭的菜数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上层阶级和更大的穷人阶级没有共同的欲望。
而西欧国家因为面积小,相对“穷”。很多西欧王室也很缺“钱”,经常找商人“借钱”。这样就会形成“上下同欲”。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到大航海中来。
第四,中国的导航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我们都知道唐代鉴真渡海的故事。它花了六次穿越到日本。励志故事的背后,也是唐朝航海能力的体现。中国的航海能力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诞生了泉州、宁波等真正的港口城市。但在宋元时期,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控制了泉州等港口的商业和贸易。溥庚家族被称为“泉州土皇帝”。
朱迪没有理由选择郑和作为去西方的舰队的领导者。郑和是穆斯林。在郑和之前,没有中国人下西洋的记载。所以郑和船队中应该有大量的穆斯林,郑和的航线是阿拉伯商人频繁往返的航线。而且郑和的航线利用洋流沿海岸线航行,难度远超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
和农耕民族一起骑射也不如游牧民族。与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古希腊人、维京人、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相比,中国的航海技术一直比较落后。从同时期东西方测绘水平的差异就很容易看出来。航海能力不是一艘船的大小。南太平洋的一些土著岛屿可以乘坐简单的独木舟穿越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