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仕途曲折的人
1,柳宗元(773—819),字厚。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Xi安)。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之为刘汉。刘禹锡也称之为“刘浏”。王维、孟浩然和魏也称之为“王蒙”。世称六合东或六柳洲。
柳宗元出身官宦之家,才气不多,志向高远。早年考中秀才,文以华丽辞藻为主。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入博学诗班,授集贤堂正字。他曾任蓝田副将,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集团的政治改革,并调任李部任外交大臣。永贞元(805)九月,革新失败,少州被贬为刺史。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返京师,兼柳州刺史(故称柳州),功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 165438+10月28日)死于柳州府。
2李商隐
/view/6028.htm?func =重新标题#4
在唐代,缺少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都想在仕途上发展。有两个主要入口: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权势的官僚自己培养出来的政治团队。如果他们表现出色,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推荐,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唐朝中后期,很多官员都有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有当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年轻时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有机会跟他学习《刘四文》,自然成为令狐楚的助手。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一生都纠缠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之争源于元和三年(808)的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继孚,因为考生牛森儒、李宗敏在试卷中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对他们进行了打击。由此,李继孚与牛僧孺、李宗敏等人结怨,后由李继孚之子李德裕继承。牛森儒、李宗敏领导的“牛党”与李德裕领导的“李党”相互攻击,争斗不休,长达数十年,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的原总督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进入了政治舞台。唐文宗二年(837),令狐楚之子令狐茂助李商隐中了进士。令狐楚死后,李商隐成为靖远使王茂元的副官,受到他的赏识。他娶了他的女儿。王茂元与李德裕交朋友,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的中间人。不过,李商隐本人可能是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对象包括牛和李,在他的诗歌中对两者都有肯定和批判。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显然是一厢情愿。结果李商隐两边都不讨好,令狐狸精特别讨厌他,认为他忘恩负义。李商隐多次试图补救令狐的高位,包括给令狐写一些诗(如《给令狐书记的一句话》),希望他回望过去,但令狐始终不理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并不顺利。他在唐文宗四年(839年)和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任职,但只是短期的下级官员。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下级官员(四至五年:弘农县尉;两年——三年:失落),也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籍官员的庇护下工作。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执政,李商隐始终没有升迁的机会。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玄宗大中十二年(856年)。当时,他跟随盐铁的运输,使刘忠颖成为盐铁官员。当刘被调到兵部后,他立刻丢了工作。他回到家乡后不久就去世了。
晚年丧偶,官场失意时,信佛。
3苏轼
/view/2517.htm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次年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以刑赏忠论》赢得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误中了高中状元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了中国中等教育的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年京检”,进了三等,是‘百年第一’。他封大理为审判事务的凤翔府判官,并签了书。后来,父亲在汴京去世,丁回到了家乡。熙宁二年(1069),任满后回朝,仍赐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政治危机开始显现之时,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这时,宗申即位,任命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很欣赏他的欧阳修,都因为不同意新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离京。朝野的旧雨褪去,苏轼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太平盛世”。
苏轼在回京的路上,看到了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伤害。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意见,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于是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和他被迫离开北京的老师朋友一样,不允许他们留在朝廷。于是苏轼要求释放,被调到杭州服将军刑。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职后,他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周知。成绩突出,深得人心。
这样持续了十年左右,苏轼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灾难。当时有人(丁力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写诗讽刺新法,“谤君”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103天,几乎处于被斩首的边缘。多亏了北宋毛时期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永琏(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卑微,而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牢狱之灾已经心灰意冷。在业余时间,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个斜坡,并通过耕种来弥补他的生计。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东坡居士”的绰号。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由于路途遥远,旅途劳累,苏轼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远,路费都用完了。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返回常州时,宗申去世了。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丞相。于是苏轼在1998年被礼部召回朝鲜当医生。前朝升舍人先生,三个月后又升中书舍人先生,于是升国子监。
俗话说“北京官不好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废除新法,认为他们不过是与所谓“王党”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献策。
到目前为止,苏轼既不能容忍新党,也不能原谅旧党,于是再次要求外调。作为龙图阁的学士,他再次前往阔别16年的杭州,担任太守。苏轼在杭州兴建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筑起堤坝,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鲜。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瀛洲被释放在外。元佑八年(1093),新党再次上台,再次被贬。惠宗即位后,调至连州安置,调至周树安置应永,调至永州安置。第三年(1101),傅园被大赦,恢复为晁。回北途中死于常州文中,谥号。66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