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重庆历史的文章

哀悼

我之所以把它命名为“艾毅”,正是因为在我几十年的生活中,我怀着深深的悲痛看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城市正在逐渐衰落。基于此,我想谈谈这个大城市的衰落,同时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希望网站不要紧急删除我的文章,也希望各位网友给予适当的理解。我们最好冷静的反思,然后理性的思考如何应对所处的逆境,然后努力。

第一,历史机遇造就了重庆的崛起

客观地说,我们共同的家园重庆,在历史上也曾断断续续地经历过辉煌,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却因为当时不利的地理环境而长期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19年底开港,翻开了重庆发展新的一页。由于便利的水运条件,重庆的工商业在西南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重庆独特的地理条件为其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民政府西迁,加上大量东部工商企业、学校等文化机构的涌入,重庆历史性地成为临时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中心,确立了其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崇高地位。这种特殊时期积累的经济实力,使重庆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后,保持了数年的直辖市地位,并自然成为西南所在地,直至1954。

第二,建国后的前30年,重庆逐渐被边缘化

65438年至0954年,重庆不再直辖于天津、南京等大城市,西南各大机构迁至成都。重庆恢复省辖,逐渐被边缘化。尽管时任重庆市领导的任呼吁重庆得到中央的重视,但除了一些政治打压,重庆的强势发展一去不复返了。

建国后,中央政府对重庆发展的支持与重庆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匹配。直到1983,重庆的发展才被忽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重庆只有一个电厂。只是在三线建设中,重庆进行了兵器和造船工业的建设,适度建设了配套的机械工业。这一时期是重庆最受关注的阶段之一。之后,重庆只建了化纤工业,即四川维尼纶厂。与此同时,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受到了共和国的特别关注。在“一五”期间的156重点建设项目中,成都有五个,从而确立了成都作为四大电子工业基地的地位。“三五”期间,国家以成都为中心,在川西发展航空产业。后来建成了当代中国装备水平最高的重型机械厂,建成了一整套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和核科研工业体系。

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实行计划单列之前,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重庆的工业在全国排名前七,紧随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沈阳之后。在当时四川各大城市中,重庆由于冶金、机械、化工、仪器仪表等重工业较强,医药、纺织、食品等轻工业较为齐全,仍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产量占比大,交的税贡献多。

当时重庆的工业产品质量好,信誉高。按照当时严格的评定标准,重庆钢铁公司的船用钢板和锅炉钢板,西南铝业公司的铝板和铝材,建筑厂的军品和竞赛用步枪,质量都很优秀,三家企业各获三项国家产品质量金奖,实属不易。即使在1989,忍辱负重的重庆工业依然取得了全省瞩目的成绩。在中国重要经济实力排名1991版中,权威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某年排名前20的省份信息显示,在固定资产净额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重庆企业的表现依然抢眼。四川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前20名中,重庆占了9席;四川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前20名企业,重庆8家企业各1家;全省前20强企业中,重庆有11家。

改革开放旨在改革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封闭已久的中国经济发展活力。毕竟重庆历史上形成了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庆的尴尬地位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全国生产力的布局。有鉴于此,四川省社科院两位研究员林玲、郭元喜联名撰文《发挥重庆经济中心作用》,认为“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并列举了行政分割、条块分割、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等“体制”弊端,对重庆发展的制约很大。这是重庆要摆脱体制窒息的第一次理论倡导。在此背景下,1983,重庆在全国率先试点市带县,实行计划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