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是哪个朝代的?
王充是哪个朝代的?
王充(公元27-97年)是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无神论者。钟仁,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人。王宠年轻时成了孤儿,村里的人都夸他孝顺母亲。后来来到北京,在国子监读书,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目的,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元气、精气、和谐的自然气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型,与天人感应论相对立。表现了道教崇尚生死自然、崇尚薄葬、反叛神化儒家的特点。他用事实验证了自己的言论,弥补了道家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王充的思想虽然属于道家思想,但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有着严格的区别。他虽然在汉代主张道教,但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和西汉末年流行的道教是不同的。《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轮廓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不背章节。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我经常去洛阳市场的书店,看那里卖的书,能背一遍,就掌握了百家争鸣的词汇。后来回到老家,住在家里教书。会稽县招他为功曹,因多次与上级争执,意见不合而辞职。
他擅长辩论。起初,他的话似乎很奇怪,但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真正的结论。他认为大多数庸俗学者在学习时失去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闭门思过,拒绝一切庆典、悼念等仪式。刀和笔放在窗户和墙上。他写了八十五篇《论衡》,二十多万字,说明万物之同异,纠正当时人们的疑惑。其中,《人鬼情未了》一直是中学课文。修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东秦,秘书处的秘书,招聘他的工作,改变至中,并辞职回家。他的朋友谢颐武是个县令,写信推荐王充有才能。韩素宗(即张寒皇帝)专门下诏朝廷派车(朝廷招贤纳马)去招他,但他因病没有去。当时他年近七十,身心俱弱,写了十六本滋养自然的书,主张戒欲守本原神。永元(汉和帝年)病死家中。
显赫的家族
王充祖籍为渭春元城(今河北大名),后王于元城。元成王,西汉时很美。从元成始祖王鹤开始,王氏家族内外就有皇后、宰相、列侯、将军和各级官员。一时间,元成的王如日中天,有着非同一般的辉煌。到王莽时,废汉独立于新朝,元成王氏达到顶峰,成为天下第一世家。但随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王充的祖先在元成王势力迅速扩张的时期开始出现。他骁勇善战,后来被封为杨集杨婷(具体位置和辖区现在无法考证,说是湖州和义乌),于是王充的祖先从赵岩之地迁到了修水以南。
迁居江南的王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家族,因为有封建的支持,有功勋的爵位,还有朝中的黑幕人物。可惜好景不长。豪门长期养成的习惯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王充失去了爵位和封地,成了一个以种田种桑为业的普通家庭,家族从此走向衰落。
的土地上一直流行着的斗气,从河北迁到南方的王氏家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彪悍的作风。他们的军事成就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平日里盛气凌人,盛气凌人,村民敢怒不敢言。家破人亡后不知道如何收敛。我还是在乡下横行。饥荒之年,我做过一些杀人盗货的活动。结果仇人越来越多,家里人心惶惶。到了王充的祖父王勋的时候,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政府不再干涉百姓用武力解决个人恩怨。为了躲避仇人的追捕,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祖业,带领全家从会稽杨婷迁到会稽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以经商为生。王充的父母有两个:长子王蒙,次子王勇,也就是王充的父亲。搬到钱塘县的王家兄弟犯了和他们祖先一样的错误。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祖先更加好斗和勇敢。他们到处欺负别人,耍流氓。后来,他们与一个名叫丁的地方豪强结下了仇。几经争斗,我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带着家人逃亡,定居上虞张震。
王充为了讲述家世渊源,在《论衡·姬子篇》中顺带记录了祖先的这些不光彩行为,意在突出自己出身贫寒,“祖上无亦舒之基”,成功全靠自己。同时,他确认了自己“有病不实”的人生信条,结果却被很多人误解。历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是违背规律的,痛斥王充是“三千罪人”。他怎么能洗他的脏衣服呢?后人的批评也很多。“嗤之以鼻祖父之恶,难称孝顺。”意思是别人都能记住,你王宠却不能!但王冲就是做到了!在那个孝可以让他成名甚至做官的年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为祖宗,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王家迁到上虞后不久,王勇迎来了长子王冲的出生。此时的王家很穷,“穷无一亩遮风挡雨”,“斗石无一秩”。王充十岁左右,父亲去世,成了孤儿。家里顶梁柱的倒下,让王充的家庭更加破碎。
元气自然学说
元气自然论是王充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由元气与自然构成。气是世界的基本源泉,气的理论是对万物的反映,包括人类形成和变化的基础。自然是指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过程是客观的、必然的、自发的。自然主义是王充思想的基础。王充认为事物运动的源动力在于“气”本身,而不是外在因素,所以王充以“气”为基础,对万物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有“气”,万物由“气”组成,“气”的运动导致万物的产生和变化。“天”、“地”、“气”都是无意识的存在物,天地通过“气”对万物(包括人)的影响也是自然的。“气”的本质是具体的、不变的,而“气”的状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气”起源的意义上,“气”又叫“元”(意为开始)。"元气被认为是天地产生的原始之气."王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认为气是物质的、基础的、永恒的、自然的无为。《四大禁忌篇》说:“元气精微于天地。”“气”是天地之间的精微之气,通过它衍生出万物,万物在“气”的不断运动中产生,人的产生也是天地“气”运动的结果:“夫与地相合,娃娃自生;犹太夫妇和睦,孩子出生。”就像夫妻阴阳交合的“气”产生孩子一样。“漆瑗”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源泉。但是,一切都是不同的,根本上是因为原始能量的粗细、粗细、本质不同,所以它们的形状和属性有巨大的差异。人与其他事物相比,地位更为崇高,表现在知识和智慧上,因为人被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王充称之为“精”,“人生而有精”。人是由最精炼的具有精神属性的精华组成的。
王充的自然论强调万物是一个自然过程,万物的变化是自发的、客观的、必然的,从而反对董仲舒所说的天道有意识地创造了人和世间万物,反对天道有意降吉凶,指出其荒谬性。他认为这些都不符合自然规律。王充把气作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是气自然作用的结果。事物中气的厚薄决定了事物的好坏,延伸到万物中的人。人身上气的粗细决定了人的一生,气的富贵贫贱是无形的。王充的元气学说对包括人的产生和变化在内的一切事物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成为他解释人类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在王充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无神论
王充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王充认为,无形的“气”和有形的物构成了整个世界,人和万物都是由“气”而生的。《辨珍篇》云:“人与物也,万物中有知智之人。是天意所命,与物无异。”人也属于一种“物”,但人是有智慧的“物”,这种智慧也是人所具有的精神。王充指出,人既然生而有气,气分阴阳,则身生阴,神生阳:“夫人生而有阴阳。殷琦是血肉之躯,杨琪是灵魂。”构成人的精神的“气”称为“精”。人一旦死了,本质就消散了,不会再有精神现象。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身体,就像“人的精神藏在身体里,玉米也在袋子里。”物质载体不在,精神在?鉴于精神对肉体的依赖性,王充认为人死后精神不复存在,人成鬼神的说法没有依据:“能为精者,血也。人死了,血尽了,精尽了。当他死的时候,他的身体会腐烂,他会变成灰尘。对鬼有什么用?”人天生精,能成为精的是血。人死后,血管会干涸,血管会干涸而精不存在,精不存在而形腐烂,形腐烂而化为尘埃。怎么会变成鬼呢?
王充认为,人的精神现象是在“气”和“物”的基础上发生和存在的。“气”构成了一个人的身体,因而一种精神现象发生在人的身体里。人一旦死亡,精神现象就会消失,不复存在。王充以死亡为隐喻,说明人体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前提。人死后不会有不死之灵,也不会有鬼魂在现实中影响人。王充在批判鬼神论荒谬的同时,也提出了鬼神是人的精神失常或思想停滞所致的认识:“凡天地之间有鬼者,有非人之灵为之,人人怀念之。”原因是什么?因病。人生病了就害怕,害怕就是鬼。“王充反对汉代流行的神学目的论,一个人格神的存在安排了世间万物的命运。他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物质来解释甚至取代人格的超常超人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王充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最后只好走向另一种神秘主义——“命运”。
认知理论
在《论衡》中,王充对作为人类认识论的“知识”作了许多专门的论述。《别读全本》说:“虫三百,人为长。天地之性贵,知之亦贵。”人有认知能力,可以获取知识,从而产生力量。王充认为,人要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取知识,扩大认知范围。认知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但最终还是要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万物的本质,就能看到千方百计的重要性。”王充强调的“知”的内容是“天下之事,天下之事”。世间万物强调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世间万物强调自然领域的自然现象。换句话说,王充的认知对象包括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
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王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王充坚持知识的客观性,批判神秘主义超验主义。针对儒家所说的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王充指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在与外界逐渐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他引用材料证明圣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其实圣贤是无法知道自己的性的,必须由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决定。其眼耳亦知,知之由思而定;不可知的才是要问的解。”圣人和普通人一样,要通过感官与外界接触,通过了解外界的事物来增长见识。王充认为,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理解才能获得。这个过程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和“学习”相结合来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获得了对他人的直接感性体验和间接体验。“眼耳”是感官获得的直接感性体验。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梳理,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事物:“什么也没听见,就什么也没有。圣人见福或祸,亦推类,见原末,从弄堂议庭,从昭昭审鬼。”王充肯定了“让眼睛和耳朵知道真相”的重要性,即感官的直接认识,但同时指出,人不可能靠“眼睛和耳朵”知道一切。王充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虽然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但也需要他人的间接经验,即书本上的“学习”。所谓“学”,是指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相对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间接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天赋,知识靠学习。学即知,不问可知”;“不学自知,不问自己,行事古今,一无所有。”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事情,不请教别人是不会知道事情的。不用学也能感觉到,不用问也能知道。古往今来,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王充指出,把“耳目”和“学问”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外界获得可靠的经验。但仅凭经验,形成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一定要理性思考经验,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
王充也非常理性地认识到,由于条件的限制,人的认知能力不可能认识事物。“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可知的,还在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解的。”王充的理解和见解是相当深刻的。王充还强调了“功效”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功效测试是有事实依据的:“除非明确是有效的,否则什么都不能证明。”在王充看来,某种认知的正确性只有通过有效的检验才能得到证实。王充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结论,充分肯定了“知识”也是一种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比体力强得多,可以“锻炼成人,益人之知”,“实践人心,启迪人之知”,使人的德性得到培养,人的知识得到增长,人的心灵得到感化,人变得聪明。此外,还能在政治上稳定社会。这就是“知识”的强大力量。
王充的认识论否认圣人无所不知,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来获取知识、了解周围的世界,甚至依靠“知识”产生的力量来增长见识、稳定社会。这是王充思想中比较积极的一面,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王充“天命论”中“性”的可教性是其认识论的体现。
历史观
王充指出了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他认为“今人胜于古人”,也就是说,今人必然胜于古人,他也反对儒家的“是非观”,认为历史方法对今人无用。如王充在《治期》中指出:“盛必衰,盛必废。”历史的治理方法在今天可能行不通,时代是进步的,还是要选择正确的治理路径。
王充反对“尊天学古人”的观点,认为今人与古人“和而不同”。今人和古人一样受欢迎,说古人永远比今人强是没有依据的,也没有赞美古人的理由。他认为汉朝比过去进步,汉朝“百代之上”是因为汉朝在“百代”之后。这种观点与“天不会变,路不会变”的观点完全相反。
人性理论
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善、不善、不恶、恶三类,并指出人性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他在《自然》中指出,“丈夫的人性在于学问。学善为善,学恶为恶。”就是认识到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作用,“近朱者赤者黑,近墨者黑”,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命运结论
《命运结论》是王充对人生命运的探索,其中包含了人的生死、富贵、困苦。王充认为,一切都是由“命”决定的,是人无法干预和改变的。这里所谓的“缘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命论的结论使人对人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与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样的,这也是后世研究者认为天命论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局限的原因。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并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的社会原因,所以他主张命运的结论,强调“命运”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生本应贫贱,虽富犹涉祸;生活富裕了,虽然穷了,但还是对你好。”决定生死、早产、富贵的命运,都是上天和各种星辰赐予的气造成的。“天赐之气于地使事成,人转命,微妙为圣,皆因父之气,不取更。”甚至社会混乱的原因也要看“小时”,而否定人的作用。“连年水旱,庄稼歉收,非政治所致,时辰自然,盛衰荣枯,皆天也,圣人不智,政不清,无利无损。”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能任命运摆布。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而且不如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的天命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如《相遇》、《累伤》、《天命》、《命》、《命与义》、《偶然相遇》等。其出发点是批判当时社会中占卜理论和天人感应的所谓真实性,所谓人生“三科”是指命、注定、随生。行善是为了被命令,也是为了长寿,被命令,为义;行善得恶是终身的,作恶得恶是终身的。这就是汉代生命终结论思想的真实性,它融合了天人感应、卜筮之学等而写于《白虎通》。但他在批判方法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虽然王充不可能摆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他的思想有很多局限性,但他仍然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很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文艺评论
王充针对当时文章写作中存在的内容荒诞、追求修辞、复古仿真等问题,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不真实的作品只有“虚美”没有真美。他主张文章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假的迷信内容;文章必须对世界有用,能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统一,做到表里完全一致,既有翔实的内容,又有合适的形式;注重原创,反对模仿抄袭;注意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难懂的文风。
王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假而不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提倡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写文章、要求文章有创新性、反对模仿和因袭等许多进步思想。这些进步的文学观与当时文坛模仿因袭的不良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魏晋以后的文学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工作
王充一生著作有《可笑之俗》、《政务》、《养性》、《论衡》等。其中可笑的粗鄙,政务,修养自然都丢了。
《论衡》成书于汉元和三年(86年),现存85篇。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衡》的“实学”和“实学”中。
历史评价
谢颐武:“填充的天才不是学来的。上辈子,蒙克、孙青和汉杨雄、白柳、司马迁关系比较近,过不去。”
刘知几对史通的介绍:“王充在《论衡》中也说他的父亲和祖先都是腐败的,被周吕所不齿,但他回答说他是顽固的,对神是顺从的,对玉笙是憎恨的。说到家庭背景,老公要出名要显摆亲戚,没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你以自己为荣,先羞辱一下,证明你爸爸忙着放羊和你的学生以你妈妈的名字命名有什么区别?你必须以教书为名负责,你是三千个罪人!”
颜勇等对《四库全书》大致内容的总结:“攻者多,善者无穷。”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录》:“至于描写祖父的倔强,也是很不好意思表现他的长处。”
王信甫《书录·蛾艺轩》:“毁其先誉,非人也。”
钱大昕《十驾论坛·养新录》卷六《王充》篇:“盖以圣人自居,灭亲。可以说他有言而无行,也是一个教书的罪人。”
章太炎:“汉朝有一人,足以为耻。至于今天,能抓到的人很少。”"王充的《论衡》堪称一部杰作."(国学概论,国学派别)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充《论衡》是汉代第一部批判哲学的奇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汉代最伟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周桂典的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具有近代实验科学精神的先进思想家”
黄侃《汉唐玄学》:“东汉作者,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一切虚言谗言,无所灭。从西京起,我就时不时地这样做,就像走了很久的荆棘路,突然有了一条好路。”(《黄侃学记》)
胡适的《论王充的平衡》:“汉末魏晋中国的思想,没有这种破坏性的批判,是永远得不到解放的。王充哲学是中世纪思想的一大转折点。他不仅在破坏方面推翻了迷信的儒学,而且扫除了西汉的乌烟瘴气,为东汉以后的思想开辟了一条道路。并且在建构上,主张自然主义,恢复了西汉初年的道家哲学,为魏晋自然主义哲学奠定了伟大的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