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在儒学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理论来诠释“大一统”。即“唯天子命是从,天下为天子所命,一国为君所命。”你过得好,那么人民过得好;如果你的生活是相反的,那么人们也会有相反的生活;所以一人有庆,万亿人靠。这也叫。" [1]
“王”在天地之间。民欲统一于天,必先统一于王。他说:“《春秋》中,民随君,君随天。”[2]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是“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
董仲舒发展了天道统万物的思想,提出了“王道三纲”:即“帝命天子,诸侯命天子,子命父,妾命君,妻命夫,凡命之人,皆尊天道,虽可说是天道。”[3]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
董仲舒的大一统原则,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深入到封建社会的规则、家庭和婚姻伦理中,落实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把封建社会组织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皇帝是主宰。
董仲舒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张“大一统”。他认为:“行德者,谓之圣人。做主人的人处于德行的最高位置,他们杀人是为了改变人民,人民服从主。”[4]“圣人副天之所以执政。”[5]圣人是为天主持公道,圣人的思想是天意。按照圣人的思想行事,就是顺应天意。让人民顺应这个天意,我们就能实现思想的大统一。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儒家经典就是圣人思想,天下必有其一。因此,在《汉武帝对策》中,他对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今师道不同,人论不同,百家之义不同,谓之上统于上;”法制号变了,不知道保留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符合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需要。在思想、观念、理论上,肯定了大一统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所谓天意、大道。同时,他又借鉴河北根深蒂固的阴阳五行思想[6],赋予大一统的专制制度以新的思想内涵,构成了他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董仲舒的坎坷经历和河北人文思想的根基,决定了他始终反对家庭和世界。他肯定大一统的专制制度,不推崇封建家族。他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都引用了上古贤君灭亡、历代暴君惩罚的典故,用阴阳五行哲学解读朝代更替的“天意”,坚持“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
他维护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专制政治和封建国家追求大一统的需要,必然取得伟大的成果,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春秋》大师。
在他的藩国生涯之后,晚年,他留在家中为朝政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在不断完善天人思想体系的同时,他逐渐认识到专制和大一统政治有两个问题需要“天”来解决。
第一,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专制帝王的情绪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的权利之源。他试图用儒道思想和皇帝的人格修养来纠正或化解这种绝望权利的来源,但几乎不可能。于是我们只好把它放到“天”的哲学里,用“天意”的威严来约束皇权。
他强调“君主是上帝赋予的”,“受命的君主也是上帝的旨意赋予的,所以那些被封为天子的人应该视天为父,孝顺他们。”[7]这是“人治自然”的总纲领。董仲舒还提出了一系列遵循和认识天意的方法。如“道为师,知救体之天,如天出,使之出,四时天出而答,忠其所收,则尧舜之治无可估量,可生可杀,不可乱。所以说,除非是道,否则什么都不说是违法的。这也叫。”[8]
第二,作为统一专制统治的工具,秦代刑法的残酷令人心碎,董仲舒提倡仁义道德来扭转民情。他希望通过倡导“天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他的“天人哲学”的时代局限性和科学局限性。导致专制统治只能用“天意”来进行专制,无法将“天意”与民意统一起来,以至于董仲舒的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奴役人民的工具。
董仲舒的思想不仅包括以“天”为主题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修身养性的思想取向、治国平狱的政治思想和方略,更重要的是以《春秋》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董仲舒的思想是汉代河北人文精神的集中代表,是对河北人文思想的理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