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提出的?
但是,要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不能依赖于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看这个概念在古代人的观念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要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
我从《四库全书》中找到了200多条明确写着“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以下内容:1,天能与人发生感应关系;2.天赐人吉凶;3.天是人敬畏和侍奉的对象;4.天是支配人的存在,尤其是王朝的命运(天命之日);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之性的存在。今天很多人把“天”理解为自然,所以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的内容,但是都没有找到。
我现在公布这些材料。供关心它的人研究讨论。需要注意的是:1,这些材料只是粗略点了点,没有细看也不想细看。因为研究者古文水平相当,我不需要细究;2、省略了一些。省略的是那些重复的,或者观点明确的,不需要重复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已经不是一本难求的书了。如果你不相信这些信息,你可以自己去查。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的概念,现在能找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梦》。但与张载同时代的程颐却不以为然。他说:“天人无分,不必合言。”。(“双向遗书?按我自己的理解,张的“一”和程的“无二”都是指天人相合,或者说是同道,仁义礼智的人性是上天赋予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个给人以善良本性的日子,也是人必须尊重事物的日子,是可以与人感同身受的日子,是可以给人带来吉凶的日子。
再往前追溯,这个想法的发明者可以归功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道亦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合。以此类推,天人合一。”(“春秋故事?”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喜怒哀乐的一天。当然也是主宰世界,能与人感应,能给人吉凶的一天。
在董仲舒看来,“天人合一”的“一”就是“一种”。因为在董仲舒那个时代,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人们知道了事物可以不接触而被感应。比如磁铁可以吸铁,弦可以振动等等。认为诱导的发生是由气介导的。同时,人们还发现气介导的诱导是有条件的。例如,磁铁可以吸收铁,但不能吸收铜;琴弦的* * *振动也是龚贤和龚贤的* * *振动,尚贤和尚贤的* * *振动。就像牛明牛英和Aśvaghoṣa马英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事物才能相互诱导。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董仲舒首先需要论证天人是一类的。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相似的方法叫做“天人关系”。即人是天的复制品,“复制”。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也是方的。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上有日月;人为什么会有四肢?因为天上有四季;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因为多云转晴。天上有360天,人的骨头有360个关节。诸如此类。当类似的观念发展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论。周敦颐的《太极图》和邵雍的《先天图》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还说,仁义礼智的人性是上天赋予的,世界的秩序是天道的复制。
此后,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理念,《周易》中增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其他古代经典的基本理念。在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有所增加。时至今日,人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所有古代思想的核心,被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前所未有的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与自然科学有过种种纠葛。而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气质”的分支,和医学,生物学,古代化学,一直纠缠不清。然而,就我所见,大部分材料都应该受到批评。在官方的天文年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用所谓“易数”来掩盖历法数据真实来源的情况,也有用所谓“易理”来否定日月视运动天文观测数据的情况。但没有借助《周易》推动一项科学成果的诞生或某一种科学的发展的案例。近二十年来,对所谓“科学之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但并没有发现这项研究能够提供一个确定的依据,证明中国古代某一项科学成就和一门新学科或分支的诞生是因为《周易》的介入。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的这些成就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河图》、《罗书》、《太极图》中发现的,都是外国人发明的成果。比如二元,比如相对性,互补性原理等等。在一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科学发现的一切,早就在《易经》里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已经在《周易》中,只等我们去发现。所以,有人宣称中国靠《周易》就能称霸世界;依靠周易,将使21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易》学的一个成果是,《周易》中的算命也变成了一门学问:预测。于是,算命就被堂而皇之地混进了科学殿堂。而盛传“党中央肯定他”的所谓“易学大师”邵伟华,其实只是一个算命先生,他的代表作叫做《周易与预言》。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任何科学发展的成果,却为算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障。
在《科学易》的研究者中,有人认为可以用《周易》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研究却毫无进展。一些“理科易”研究者声称中医必须懂周易。十几年过去了,不知道有没有中医借助周易有了新的成就。我不懂地震学,也不是中医。但我对周易略知一二,我知道周易没有这样的功能,我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
在1999之前,“周易热”和“科学易”的研究是与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热的发展同步的。一些有特异功能或伪气功的大师,都自称是易学大师。一些所谓的易学大师也自称或被称为特殊功能或气功大师。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杨振宁教授发表了演讲。他说,不,不是那样的。《周易》没有科学成就,《周易》也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甚至起着阻碍的作用。这对于长期沉迷于“周易热”和“理科易”氛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件。于是引来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对。甚至有人鄙夷地说,杨教授缺乏易学的基本常识。杨教授是物理学家,很有可能缺乏常识,学起来很轻松。但很多自称易学专家的人,几乎年年月月日日都在讲天人合一,但他们是否搞清楚了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令人怀疑。所以他们既缺乏易学的常识,也缺乏杨教授对科学与周易关系的清醒认识,更缺乏一个学者处理科学问题的诚意。
《周易》到底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这是值得商榷的。但杨教授的演讲,对于近20年来的“周易热”,无疑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声音。他呼吁更多的人去思考和反思: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天人合一的含义是什么,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再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周易》和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