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哲程妮砚的历史发展

柘沟镇的鲁浙程妮砚以盛产土陶而闻名,柘沟砚更是闻名海内外。烧制鲁哲砚必须用陶土,这是柘沟镇独有的资源,在全省独一无二。

据考证,鲁哲砚产于泗水县柘沟镇,是一座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全国各地出土的鲁哲砚证明,此砚始于唐以前,最盛于北宋。它曾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收藏的《中东鲁哲砚》题诗一首:“谁被模子刻出来,谁就成了上宾,洪钟做了陶器。”假设山洞里有声音,七召唤域就是要拘禁的人。"

但由于种种原因,鲁柘的制砚工艺已经失传多年。

陶土矿以柘沟为中心,东西向约26平方公里,储量654.38+0.22亿立方米。柘沟地区是裸露区,一般离地面0-3米,容易采矿。土壤中含有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铁、二氧化钛、氧化镁等成分。用这种土做成的大桶腌制的咸菜,又脆又甜,名扬京城。用这种粘土制成的砚台质地优良,色彩丰富。

建国后,泗水县陶瓷厂和柘沟镇曾多次组织能工巧匠恢复柘砚生产,但均未成功。1990年,泗水县成立鲁哲砚技术研究所,要求鲁哲砚“励精图治”。

一切从零开始。建一个小窑,购置清泥工具,做一个装泥的布袋,搭一个阴干泥的棚子,购置盘子、锤子、雕刻刀等工具,用于整坯...1990年冬,第一窑鲁哲砚试烧。由于在备料、制泥、定坯、雕刻、装窑、烧成等环节格外用心,第一窑奇迹般的成功。

1991 5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访日,将卢哲彦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前首相海波、中曾根等贵宾。此外,鹿哲砚还作为高级礼品赠送给韩国、德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省的知名人士和朋友。

1991年,在学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鲁哲砚产生了10余种颜色,200多个品种(主要模仿唐宋名家砚),具有静而坚韧、温润如玉、富津益墨、响如石、触手晕、墨如油、不沾水、不损笔、古朴大方等特点。

2007年初,鲁哲砚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