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大萧条期间,美国的货币政策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时期未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1920-1929期间,美国不断推出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使得美国的财富集中度飙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而富裕阶层的很大一部分财富不会用于消费。所以所谓的“柯立芝繁荣”,说到底更多的是美国少数富人的繁荣,普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客观上,这也导致了富人的财富流入证券市场,催生了资本泡沫。然而,在1929股灾之后,胡佛政府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30年采取大规模增税政策,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因为当时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体系,普通人的消费更加受到抑制。

(2)放弃金本位制太晚,错过了复苏的最佳时机。美国对金本位的坚持,进一步加剧了两方面的萧条:一是金本位制度的存在,使得无法像今天这样通过数量手段扩张货币,实际国民收入下降,导致持续严重的通货紧缩。一旦人们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形成,就会进一步收缩需求,带来恶性循环;其次,金本位下的政府为了维持黄金储备,防止黄金外流,不得不提高利率。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加息,无疑是顺周期政策,加剧了经济恶化和通货紧缩。一般来说,只要金本位存在,这种货币盯住黄金带来的约束就不会消失。从历史上看,较早放弃金本位的国家也较早复苏。伯南克在EssaysOntheGreatPress上分析了几十个国家在放弃金本位制前后的经济表现。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战后没有回归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较小,恢复较快,而英国在1931的9月放弃金本位后,比美国更早走出通胀泥潭。美国直到3月1933才放弃金本位,就在意大利之前。所以金本位制也是当时美国经历长期萧条的重要原因。

(3)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人为延长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法案,将进口商品关税提高60%,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护美国国内产业,降低失业率。但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以及针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政策,海外对美国产品的需求也迅速减少,最终导致国内失业问题更加严重。美国最高失业率一度达到25%,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严重的失业问题一方面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因此需求下降,国内经济复苏更加缓慢。

(4)未能有效拯救银行业。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场理论,不愿意在危机期间更多地干预本国金融机构。大萧条时期,由于美国政府错误地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对经济的悲观预期,9000多家金融机构倒闭。另一方面,银行的大规模倒闭使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这期间也有1.3万家企业倒闭,无疑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需要1.935年。事实上,如果政府有效地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或注入资金以增强信心,情况应该会大大改善。诚然,政府救市并不能阻止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降低衰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