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大红岭古道的历史
祁门地处万重山中,古代交通十分不便。为了修建大红岭通道,祁门人多次修建,捐了很多。很难考证这段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明朝万历年间(1573),南坡的尚领从现在的大栏老岭的月亮形状开始,万历年间从鸟巢开始。关于这一次的道路变迁,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襄垣寡妇郑捐资在祁门修新路。大红岭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道光元年(1821)。苍桑用了200多年,道路严重受损。于是大红岭的商人、官僚、商家纷纷捐款,耗资数万元,历时六年,终于把险路修成了坦途。整条路都是青石板铺成的,宽有3、4米,是古徽州少有的路,地处深山。当时在岭头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亭子,以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为壁。亭子宽约2米,由8块石碑组成。两端深约3米,各由4块石碑组成,上下镶嵌石条固定。如今,碑亭已经消失。幸运的是,大多数石碑仍然存在。碑文记述了大红岭的险峻和开发大红岭的历史,指出了开山木材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道路的危害,并附上了大量的捐赠者名单、商号和数量,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时大红岭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在山脊上还能发现几条几十米长的壕沟。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没有通车,这里渐渐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灌木成荫,石碑也开始断裂。如今,大红岭已成为人们考察古代徽商的绝佳场所。踏着断断续续的石板路,他们在探索着店铺和亭台楼阁的遗迹,搜寻着隐藏在杂草中的古迹遗迹,让人感慨万千。青山还在,夕阳几度红。大红岭就像一幅古画,隐藏在皖南的群山之中,历经沧桑,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