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掘现场

大多数甲骨文是在中国安阳殷墟发现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遗址,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这里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称殷墟。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考古学家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大致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宫殿区。已经发掘了几十座宫殿,最大的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发掘了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和大量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处甲骨文档案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侧修建了殷墟博物馆,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墟宫殿及部分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小屯村西北100米的宫区附近,发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女将军墓。甲骨文记载,伏羲是商朝国王武定的皇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剑拔弩张。傅浩自告奋勇,要求出兵。武丁犹豫了一下,占卜后决定派傅浩起兵,结果大获全胜。从此,武丁就立她为总司令。从那时起,她通过远征东方和西方征服了20多个邻国(独立的小国)。有一段甲骨文说,伏羲在打强姬的时候指挥1。三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商朝已知的人数最多的外兵。富豪墓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殷朝皇家墓葬,出土的许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证实的商代皇家墓葬,从而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

在70年的殷墟考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的三个重要考证和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地区发掘了一个甲骨文坑,保存了17096片有文字的甲骨,记载了商代武定时期的许多活动。好像这是武定皇室的甲骨文档案。这些甲骨的出土,对于研究武定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发掘中,坑内还发现一具蜷缩侧卧的尸体,尸体的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的保管人。

第二次,在1973小屯村南,发掘甲骨7150片,其中刻甲骨5041片。同时出土的陶器制品也有这些甲骨文,为甲骨文和殷墟的分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次,1991年秋,在花园庄以东发掘了一个只有2平方米的甲骨文坑,但其重叠厚度达到0.8米,出土甲骨1583块,其中有579块甲骨文,记载丰富,占卜师均为武定时期的皇室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一时期的占卜活动并不局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的皇室贵族都可以用占卜来预测吉凶。

甲骨文的发现和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者们只在书房里研究铭文和金文,从不到田野里去考察和挖掘。中国的田野考古始于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后始于1927年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在当时,这两处的发掘并非由中国学术部门单独承担,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的外国学者主持,或者由中外学术机构合作进行。我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真正田野考古,始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大多是在殷墟考古遗址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一代考古学家基本都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因此,称殷墟为中国田野考古的发源地是当之无愧的。

7月13,2011,浙江平湖乔庄墓遗址考古发现,出土器物上发现描绘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早于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为商代历法的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几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李因谱》于1945年出版于四川印石,是董作宾于12年利用甲骨文等材料研究殷代历法和周代祭谱的一部力作。在本书第一卷中,提出商人采用干树枝来标记日子,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中断;商月是农历月,有大小月(堕月二十九,大月三十)。14或16之后,两个大月份相连。他认为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历的年份,所以有闰月的设定方法,是65,438+09,7。根据他对旧派和新派区别的看法,指出旧派(如武丁)在年底(65,438+03)设闰,新派(如祖甲)在年中设闰。在第三卷中,他还讨论了甲骨文中所见的日月蚀,试图证明古代有四分法和正月建丑制。陈对殷墟甲骨文的总结,进一步肯定了董氏的一些说法,同时对其进行了修正,认为岁末闰或年中闰是一个时期内的并列(与祖甲)。但陈批评董氏关于殷代历法分四部而丑建在正月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1981出版、天文史家撰写的《中国天文文学史》肯定了董、陈关于阴阳合、月亮大小的观点,肯定了董适关于干支历自殷以来从未间断的观点,肯定了岁末闰,但否定了殷年中闰的可能性。

殷朝以阴历为主,统治甲骨文的学者,如董作宾,过去认为是朔日。之前的论文《中国天文学史》和张培宇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都认为新月的出现应该是第一次。日本学者颜内卿在1957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但在石丰1990发表的《李因初月研究》一文中,仍然认为殷人的初月是初月,因为相对稀疏的新月仍然可以通过观测得到。由此可见,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商代的地理知识对于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但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文献中仅有少量记载,因此殷墟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殷墟卜辞地理学研究的开创者王国维在1914(或1915)年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辨》,从当时能见到的200个地名中,选取了8个离安阳较近的、文献中发现的地名,对其进行了考证。此时,地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郭沫若是真正创造了甲骨文地理学研究的有效科学方法的学者。他在1933(日本文献问堂)出版的《甲骨文全集》中,以商代田猎甲骨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同版几个甲骨文的日差计算出各地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同名异版联系其他地名,从而结合文献记载建立起地理区域框架。此后,虽有不少学者继续对商代地理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但采用的方法都是以郭的联枝联枝法为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末,董作宾、陈、李雪芹、岛本邦男、松丸道雄、钟等人在商代治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董适的成就是系统地收集了黄氏集团招降党甲骨文中的地点,并按主枝联系起来,以此来诠释他的观点,绘制路线图。另一方面,陈综合论述了商代晚期的各种地理结构,如大邑商人所在的地区、沁阳狩猎场等,勾画了甲骨文地名网络,修正了董适的截人路线说。李的专著对沁阳狩猎场作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划分,纠正了郭沫若将“一追”一词解释为地名的错误,指出“一”应读作“阴”、“通”或“和”。松丸道雄的著作从理论上探讨了估算狩猎场距离的方法,这也是他优于其他学者的地方。在钟的文章中,甲骨文名称分为天佑地理、农业地理、部落地理等。他对前人的成果、方法、观点做了详细的分析。猎地名研究虽然仍主要采用联枝联枝的方法,但对修辞的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

殷墟卜辞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是郑于1994年出版的《商代地理概论》。其特点是:一是对地名名著进行详细考证,以获得准确的用词识别;其次,甲骨文更为完整,不仅使用了甲骨卜辞集,而且还有肖屯南的甲骨等新材料,这些都是他书中所没有的;第三,该书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田野考古资料。

商代地理学研究虽有诸多成果,但由于甲骨文的局限性,对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看法仍有较大分歧。其中,最明显的是王上甲骨文中反映的主要狩猎地区。现在有三观:河南沁阳,山东泰山,河南濮阳(新乡以东,山东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