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由来是什么?
崇明县目前辖13镇3乡。县政府所在地程桥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流动人口1.1.00万人,出生率5.93‰,死亡率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历史
据考证,大约1000年前的唐代,长江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当时的库门沙岛只是河中的两个小沙洲,叫东沙和西沙,面积也很小,大概几十平方公里。岛上的先民从附近的江苏丹阳、句容迁入,以捕鱼为生。唐神龙元年(705),西沙设崇明镇,这大概是“崇明”二字最早的出现。此后崇明岛一直在顺流而下,涨涨落落。到了宋代,西沙西北出露姚流沙,东北堆积三沙,而原有的东沙、西沙逐渐被崩塌冲刷。接下来,三沙的命运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被冲刷,旧的去了新的,在其下形成了马家浜、平阳沙、长沙等沙洲,其中长沙就是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向北倾斜或被依次冲走,但崇明岛却在今天处于巅峰状态。崇明岛也不稳定,连它的县城都搬了一次又一次。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崇明县已经五迁。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长沙南岸迅速淤塞。之后,当地人民修建了石塘和石坝,止住了淤积的势头,县城得以维持和稳定。
崇明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明朝的抗日斗争中,崇明的“沙兵”以勇猛著称。1921年秋,西沙、崇明发生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中国的中央机关报《指南周刊》上介绍了这一壮举。1926年9月,江浙省委特派员卢铁强、俞福才回到冲冲,建立了中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名:“东海瀛洲”。相传在古代的东海,有一方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这个仙岛一直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派人去东海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后来明朝朱元璋皇帝赐崇明岛“东海瀛洲”四个字。从此,崇明岛获得了古瀛洲的美誉。由刘洪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