锭子的发展历史
锭子是由纺纱专业演变而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使用纺纱专用物,人工旋转纺纱专用物,纱线被纺成并缠绕在专用棒上。西汉时期的纺纱专用铁棒,棒的直径上细下粗。后来手动纺车用的锭子就成了现代锭子的雏形,是由两点支撑的细长杆。19世纪初,环锭纺纱机的锭子问世,其上下轴承均为滑动轴承,不封闭。因为不能储油防尘,需要每天上油,容易污染零件和纱线。后来改进了,把上轴承和主轴底部封闭在外壳里,主轴转速只有6000转左右。随着提高锭子速度和包装能力的需要,锭子结构也在不断改进。20世纪初,德国开始制造滚柱轴承锭子:上轴承采用滚柱轴承承受径向载荷,下轴承称为锭子底部,支撑锭子的重量。两者刚性连接,主轴转速8000 ~ 12000转/分。50年代发展成底部有弹性支撑的锭子,称为弹性锭子。今后,主轴的改进重点在于主轴支撑结构的研究,以提高速度。到了70年代,棉纺的锭子转速已经达到18000转/分以上。噪声、功耗增加、高速后零件磨损增加等问题成为研究课题。由于纺纱原料和品种的多样性,再加上技术的发展,锭子种类日益增多,如纺粘胶长丝用的电锭,棉、毛或化纤长丝拉丝机用的双锭,花纹拉丝机用的空心锭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