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7至197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下去,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错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

探索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1957-1976),我们党在这两个重大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扩大阶级斗争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导致了探索过程中的误入歧途和曲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①1957反右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影响是从理论上修正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结论,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这成为党在阶级斗争中不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8提出的“总路线”,无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一味追求速度,压倒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提出的综合平衡中稳中求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跃进”标志着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试图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

④1959中的“反右”斗争,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并使之进一步发展。

⑤1966,文革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初衷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扩大缺乏错误的认识,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判断错误,现在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8.二十年来(1956—1976)成绩和失误的原因,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

1956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项正确政策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主要原因。

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封建专制的国家。皇权思想和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肌体,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使人容易盲从权威。②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迫切需要带领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主人翁参与意识强烈。在这种氛围下,大多数人容易犯草率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的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有着崇高的威望和绝对的权力,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政策的执行。1957以后,毛泽东晚年关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错误思想很多,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就更加不可控制了。反右斗争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严重削弱和破坏了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

教训:在经济建设中:①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不是片面追求高速度。(2)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愿望和意志。在阶级斗争中: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扩大化;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对领导人的神化;④必须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体验: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果犯了错误,就会认真对待,正视错误,努力改正,体现了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精神。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程:

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矛盾和基本国情有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政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健全民主法制,正确处理领导、政党、群众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右和“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文革”期间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0.1956—1976,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政策的认识和实践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答:(1)成功:

(一)政治上,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错误:经济上,片面追求建设速度高。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经验教训:

(一)搞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同时经济的比重也要协调。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⑤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