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易中天?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和《三国志》版权的拍卖,拍出了654.38+0.4万元的天价,让学术界和媒体的一些人看不起,对易中天到底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是搞学术还是讲故事,是普及历史还是娱乐大众,提出了很多批评。批判的背后,反映的是思维的僵化或者流动性的问题。以下是易中天被批的几条“罪状”:

混合搭配

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和《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煮沸了。[详细]

反驳:既然《三国志》可以通俗化为《三国演义》,既然那么多文学经典可以“浪漫化”为单于评书,为什么《三国演义》这个现在的经典不能通俗化为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易中天式三国”?[详细]

平民

他评论三国的商品,品味细节,却没有正义感,把三国庸俗化了。[详细]

反驳:易中天以娱乐化、平庸化甚至庸俗化的方式消解历史,回避崇高,揭开历史的遮羞布,撕破历史虚伪的面孔。有什么意义?[详细]

乏味的

嚼三国已经把《三国》变成了一部肥皂剧。知识和文化都不能展示,只能展示自己的兴趣和态度。[详细]

反驳:当研究历史的学者、专家把五光十色的历史变得丑陋不堪、不堪一读时,人们自然会远离历史,甚至逃跑。所以易中天的《趣味论》一出,就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详细]

引入歧途的

千万不能因为引导别人看辅导书而忽视了读原著。如果我们不看原著,而去揣测辅导书,会误导孩子。[详细]

反驳:易中天说的写的都是普适的,没有人把它当成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他没有用它来申报学术奖项或申请学位和职位。易中天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没必要夸大他的“危害性”。[详细]

越位

中国的知识分子太有地盘性,不能“越位”,否则就是无所事事,而易中天属于另类,在学术上倾向于“流氓”。[详细]

反驳:与其说是易中天有多清晰,不如说是整体意义上的学者繁琐无趣;与其说是易中天有多娱乐化,不如说是整体意义上的学者太严肃了。[详细]

易中天作品综述

西方一直有一本通俗畅销的学术著作,不仅保留了其学术内容,而且以其生动有趣的写作方法,将学术著作大众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这种学术写作逐渐进入我国,从黄仁宇、汉学家史景迁到近年来的伍肆、张明等人,都走上了这条道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实易中天走的也是这条路线,只是容易借用电视媒体,走得更远。

用通俗活泼的文笔打破学术著作的正统和严肃。

长期以来,人们把学术问题看得过于崇高,以至于不明所以愿意顶礼膜拜,无法接受学术走下神坛的事实。其实,再先进的学问,也应该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为目的。所以学术进入私人领域是很自然的。关键是怎么去。易中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经典的《让世界出名》极大地满足了渴望文化的人们的胃口。[详细]

注重内容包装,用现代语言讲故事,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讲细节,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

易中天说西汉或者三国,只要是基于公认的史料,不篡改历史事件,只是在细节上加了一点现代的语言来增强趣味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为什么不呢?太史公写《史记》为了更加生动,便于流传,所以用了很多小说家的笔法。你让易中天在电视上一本正经地背诵“我一身布衣,献身南洋”,会引起很多人立马换台。如果给非历史专业的人介绍历史,加上“财政部长比现在的财政部长更厉害”不是更好理解吗?[详细]

打破媒体的壁垒,融合平面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接受大众,普及文化知识。

从文化大众化的角度看,有莱文、二月河、式的大众化,有南、式的大众化,而易中天的方式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只是普及的方式和层次不一样,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层次。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不能排斥。因为这是一个供需越来越紧密的时代,既然受众需要这样的产品,既然这样的产品是通过多种媒体的努力产生的,你只能承认它存在的理由。[详细]

在网络时代,它是一种适合新形势的新的阅读和出版方式。

颜崇年澄清十二帝,复兴中华书局。刘谈《红楼梦》,这本书比他以前的任何一本书都畅销。出版商看到《百家讲坛》是畅销书的温床,节目录制现场成为出版商与主讲人讨论出版的场所。“[详细]

东西方流行畅销的学术著作。

龙方被认为是一位受欢迎的作家。他关于历史和文学的通俗作品教育了东西方的知识分子,宽容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启发中国学者:历史著作可以写得这么生动!易中天承认自己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很大。

近两年来,美国汉学家史景迁不断向中国介绍他的汉学著作。他的作品将传统汉学的“讲故事”与当代美国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相结合,既借助社会科学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深厚根源,又以“讲故事”同样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他对中国“不可分割”的态度。史景迁的作品既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很受欢迎。

不要把写难度大、晦涩难懂、充满行话的学术著作当成功能,而对通俗、大众化的易中天等人的作品嗤之以鼻。其实要写出通俗的、受欢迎的学术著作,并不容易。它要求学者内外兼修,也就是说要专攻学术,能够找到引起大众* * *的表达方式或手段,同时要求作者对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书的畅销书至少提供以下关于学术类畅销书的思考:

通俗易懂,好玩有趣。

易中天和其他学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尽可能把历史人物还原为活生生的人。“还有人把历史放在解剖台上,剪下来给大家看。我想的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后,它能很快解冻,活下来。”[详细]

人性

易中天很注重的就是一个“质”字:一种思考,一种品味,看历史能给人什么启示。结论可能不权威,但有一定的个性。易中天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后,往往会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关注当代人的接受心理。这个要看经验,天赋和对人性的理解。[详细]

智慧的普及

深不可测的经典远离大众,通俗畅销的学术书籍应该做的是普及智慧。它想做的是用一种对现代人有益的、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人类过去复杂的智慧和经验重新表达出来。这或许也可以称为“简单的智慧”,即适合普通人的智慧,而不是少数精英人物垄断的智慧。让所有人都拥有简单正确的智慧,恐怕比让少数人拥有垄断的智慧要好得多。[详细]

有清新活泼的氛围,成语少。

易中天在“汉代风云人物”的讲座中说,“观复因为缺席,在田崇芬丞相的婚宴上大吵大闹”。那么,“避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了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席子,然后脱下鞋子演示汉代“避座”的礼仪。他还经常把古代官职“翻译”成现在的名字,以便理解。这是一个心中有读书人的读书人。[详细]

*文职职位

这个人想成为“亲民学者”。和他心目中的人亲近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都把你当成邻居,当成亲人,当成朋友,当成熟人。换句话说,他的职位是文职。[详细]

迎合年轻人对知识好奇的需求。

这些半学术半通俗的畅销书的主要读者,一定是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充满好奇心,需要知识和智慧。但他们讨厌枯燥的说教和枯燥的罗辰,他们希望以生动的形式接受丰富深刻的内容。不难想象,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好奇心强、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只会越来越大。[详细]

学术著作现状

批评易中天不做学术的人,也不是没有把学术作品神圣化、理想化的迹象,但看看现在的情况,真的没有那么严重。如今,学术著作充斥着以下问题:

(1)晦涩难懂。要么是充满生僻术语,要么是文笔怪异,要么是嘴巴周围全是句型。不可能或者故意用简洁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

(2)无聊。或者充斥着抽象的思想,或者夹杂着大量的外文,以此来折磨阅读为功能。

(3)缺乏原创性。有很多学术著作只是资料的堆积,没有自己的任何体系或框架,甚至没有自己的整理或思考。乱七八糟的材料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既没有“意义”,也没有“独创性”?。

(4)无聊。学术作品的乏味,一个是与晦涩、沉闷、缺乏原创性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是空虚,还有一个就是作者本人没有洞察力,理解不透彻,自己都受不了,更别说一般读者了。

标签

有评论说得好:精英学术,如坐云烟,不食人间烟火,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文化快餐低俗不实用,三句话离不开食、色、性,过度迎合人的生理欲望。如何让“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下里巴人”吸收其中的文化意蕴,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易中天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普及者,但这样的学者其实太少了。如果在地理、人文、社科、艺术领域有易中天这样的人物,大众的文化知识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严肃的学者可以继续留在书房,但易中天不仅能找到自己作为学者的位置,还能体会到上学时体会不到的价值。民众在娱乐的氛围中接受了新文化的东西,媒体收获了眼球和口碑,其实三方都是有利的。

易中天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