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使用弓箭的记录是什么时候?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用敲打过的石头和削尖的棍子向各种猎物投掷,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木棒受外力弯曲变形,一旦外力消失,又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更多的能量。于是他们选择有弹性的木头或竹子,用坚韧的细绳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武器。弓箭的应用对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具有重要意义。
左边的小图,前面下面有一个项圈,上面有一个箭头,中间有一根杆子,下面有一根羽毛,下面有一个比率。
原始弓箭的制作
1963,山西省朔县旧石器遗址发现一石箭头(zú)。它长约28毫米,加工精细,边缘锋利。经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已有289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石箭头。但是《易传?系词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箭”的原始弓箭(意思是弓只由单片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可见,我国古代先民在特定的年代就知道如何制作和使用弓箭,这比他们能制作这种石制箭头的时间要早得多,至少在3万年前。
此后,古代人类不断改进生产和作战工具,使得弓箭紧跟人类的脚步而进化。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箭头逐渐从最初的锤制石制箭头演变为细磨石制箭头。同时,为了使石箭头牢固地固定在箭杆上,箭头的背面逐渐拉长成一个项圈,并加上一根尾羽,使箭能稳定地飞行。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用敲打过的石头和削尖的棍子向各种猎物投掷,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木棒受外力弯曲变形,一旦外力消失,又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更多的能量。于是他们选择有弹性的木头或竹子,用坚韧的细绳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武器。弓箭的应用对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具有重要意义。
有两种原始的木制弓:
(1)单木弓:生活在中国东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是以水曲柳木材为原料,经弯曲定型,用鹿筋或鱼鳔制成的细绳系住,制成弓。居住在外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用落叶松或榆树制作弓,以鹿筋为弦,长约1.7m。箭头是刚刚削尖的桦木。(2)初级复合弓:在埃尔贡河放牧的鄂温克族人使用初级复合弓。这种弓的弓身采用坚韧的黑桦木作为内层,落叶松木材作为表层,在两层木胎之间加入鹿或牛筋,再用细鳞片鱼皮牢固地粘合在一起;蝴蝶结做好之后,系上鹿皮做的线。
原始弓箭威力巨大。如1966年春,江苏沛县大墩子遗址第316号墓埋葬了一具中年人的尸骨。其长1.64m,左手持骨匕首,左肱骨下有石斧。可能是战士。他的左股骨里嵌着一把碎骨凿,有27毫米深。这说明当时的弓箭足够强,可以穿透肌肉,射进人体骨骼。
春秋战国,一个血腥的时代。当周朝正在衰落的时候,各诸侯国正在互相争夺霸权。在这种背景下,弓箭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立专门的武器制造部门,并制定官方标准指导武器生产,以获得更多规格统一的优秀武器。但唯一保存至今并记载了相关弓箭制造标准的,是齐的《考录》。书中详细描述了制作弓箭的选材和工艺流程。明确指出制作弓需要的六种材料是:弓茎、牛角、罗纹、胶水、丝线、颜料。"当六种材料聚集在一起时,熟练的材料就结合在一起了."只有六种材料准备好了,才能组合成弓。对于六种材料的选择标准,书中也有更详细的规定。如列举了七种选择干梗的原料,其优劣排序如下:“选择干梗的方式如下:浙(zhè)为上,苗()为下,()桑为上,橘为下,木瓜为下,荆为下,竹为上。”认为在七种树木中,棍棒是制作弓的最佳材料,竹子最差。选择牛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在秋高气爽,牛角最厚的时候杀牛),以及老、幼牛的强弱。选取的角要“绿白但末端饱满”,“角长二尺五寸,三色不合理,故牛穿牛”(三色指角根白,中部绿,末端饱满。而戴牛意味着一对好角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水来说,颜色越深越干越好;筋越细越长越好;油漆要和底一样清;丝绸应该有明亮的光泽。
至于六种材料组合成一把弓,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的工艺,保证弓的质量。“凡弓冬干,乃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料,寒体,冰析”,即在元年冬,将完全干的弓切割成型;春天,牛角被制成大小合适的块状;夏季将筋梳理定型,再用酒蒸,用手锤打、收紧、撕扯,使其不再收缩成细条;秋天在弓轴外侧贴筋,弓轴内侧贴角;冬天,丝绸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极寒时作画;第三年春天,我被串了。这样算下来,古代工匠制作一把好弓,包括选材在内,需要四年时间。其间可想而知工匠们花费了精力,但制作当时王公们所用的好弓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当时的王公们对好弓的珍惜程度不亚于宝剑。据史书记载,楚灵王醉酒后将楚藏的宝弓《大曲》送给吕后,醒后后悔不已。他不顾不信之名,派出使节取回弓。
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箭技术越来越成熟。
弓不上弦时呈“C”形,上弦后中段拉成“M”形。这是双曲抗弯复合弓。在,弓也分为六种:王弓,弧形弓,夹弓,宇弓,唐弓和大弓。王弓和弧弓用于守城和斗车,夹弓和宇弓用于打猎,唐弓和大弓用于射击。上面的弓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三类:上长1.52m,中长1.45m,下长1.38m,箭头也从简单的单片型发展到三角形或倒刺型,以提高杀伤力。
正是春秋时期达到顶峰的弓箭制造技术,引发了一场远程武器制造的革命——弩的诞生。相传,弩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秦氏发明的。(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在扩张疆土时,难免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会了制作弩。况且,直到解放初期,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还在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我觉得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弩发明后,不断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据记载,当时的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m,当然,这样的弩仅靠两臂的力量是开不了的。必须由勒克斯用双腿双手以坐姿或机械力拉伸。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都开始使用更大的弩。比如墨子?林《弩车》所用箭长1.9米,箭尾有绳,射出后可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大方阵来说,横向移动比较困难。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威慑力,因此受到当时军事家的重视。比如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秦、赵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终射中了赵国大将赵括这只“刺猬”,赢得了夺取天下的战役。
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而弩作为最适合守城的远程杀人武器,在制造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宋朝统治者不仅在首都设置弩,还在各地设立军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制造大量性能优良的弩。据《宋史》军事记载,“弓弩所制牛角弓一千六百五十余万支,各州黄桦黑漆弩六百二十余万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在时,被王安石推荐主管军事装备监督工作。后来,他写了《孟茜笔谈》。这本书介绍了当时弩制造的基本情况。沈括认为,好的弓应该具备六个特点:一是弓轻而强;第二,开弓容易,有弹性;第三,长期使用弹丸威力不减;第四,拍摄力冬夏不变;第五,射箭时声音清脆;第六,开弓时,弓是直的。关于弓的制作,他建议将干燥的动物韧带浸泡在胶水汤中梳理,使其不再拉伸,才能用于制作弓;制造弓身时,弓杆应向弓口反方向弯曲,然后贴上角片和筋;弓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关节”的长度要合适,这样弓才会结实有力;制作琴弓时,胶水要涂薄,以免因换胶而影响琴弓的弹性。关于弩,沈括特别强调了弩机上“望山”的作用(“望山”发明于西汉)。由于弩箭的初速较高,弹道接近直线,可以瞄准箭头后发射,再瞄准“望山”上有刻度的目标,提高命中率。
宋弓纹:从左至右依次为黄桦弓、黑漆弓、白桦弓、麻背弓。
在宋代的城防工事中,有一种独特的弩架,与城同高,其上搭有棚子,凸出于城墙平面。每个弩架可以容纳24名弓弩手,也就是65,438+0。不仅可以向正面敌人射击,还可以向墙平面火力死角的敌人射击,防御能力大大提高。比如在1004年的宋辽之战中,宋军伏击并射杀了辽军主将萧达龄,最终促成了宋辽之间的和平协议。
蒙古部落在被* * * *统一之前,一直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早期蒙古士兵佩戴的弓箭大多是自制的。但随着孟元军东征西讨,获得了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弩的制造也越来越精良。蒙古战士掀起的强大旋风,在远征到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的制弓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将从征服地区学到的制弓技艺融入到中国的制弓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弓箭的工艺水平。
明朝时期,除了宋代使用的四种弓之外,还有开元弓、小尖弓、西番木弓三种。《武北志》中的弩有臂弓、弯臂弩、开腰弩、巢弩和双飞弩。腰开弩,就是在腰后面用钩子系一根带子。开弩时,钩会挂在弩弦上,然后身体向后倒,腿向前推,用全身的力量将弩上弦。双飞弩是一种安装在简易木架上的守护弩。窝弩是用来防止敌人偷营劫寨的,把弓弩的弦绑好,藏在路边。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枪等先进火器的引入,弩被彻底推下了战争舞台,但当时火器的射击速度太慢,无法完全取代弓箭。著名的齐家军队中使用的弩只是一种用于防止敌人窃取营地和抢劫村庄的多架弩,但弓箭仍然是长枪手携带的武器之一。戚继光在姬晓的新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环境,弓箭的形状必须加以改进:弓箭要用桦树皮包裹,关节处用线系住,箭头必须用钢制成。
随着明末政治统治的黑暗和军事制度的腐败,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建州女真是狩猎部落,擅长骑射,弓箭是每个士兵必不可少的主战武器。在统一努尔哈赤各部的过程中,被箭射穿了铁盔和锁子甲的衣领,身受重伤。他几次昏迷不醒,这说明弓箭有很强的杀伤力。
开弓图案:左为开弓无弓,中为小弓,右为双木弓。
清代的弓箭只有一种,分为皇帝、太子、郡王、侍卫、官、兵。按用途分为狩猎、检阅部队和实战。各种弓箭只是选材和装饰不同,箭的种类多达41种。弩有四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穿弩、射虎弩,但没有实际使用的记载。这些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但仍然随着八旗驰骋在战场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满清八旗因为历史悠久,很快* * *了,骑射这种古老的样式消失了。此外,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官方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迅速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应永军队中没有见到弓箭。至此,伴随着中国军事发展而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古弩,终于像西山落日一样无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下。
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