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在历史上备受推崇。方是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始人吗?

方在《新唐书》中的形象很高。其中,方不仅具有超群的监督国家、辅佐政府的能力,而且性格豪爽。书中记载的“李明达之”二字,是对方用人才能的肯定。1400多年后,有人认为方是贞观统治的主要创始人。这种说法准确吗?

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始人不仅仅是方。

所谓创始人,是指创建了某个团体或国家,或者在精神领域做出了非常突出贡献的人。通过对创始人一词的解释可以发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始人应该是对贞观时代的创造起主要作用的人,或者是对贞观时代的精神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方虽是贞观时期的名臣,但将其视为贞观统治的主要创始人显然是不妥当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先分析一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术语解释。现代史学理论认为,贞观之治应该是指唐太宗和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在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就可以明白,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建者不应该只是一个人,无论是方还是唐太宗本人都不能称之为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建者。换句话说,贞观之治的主要创立者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包括唐太宗、方、许多为贞观之治做出贡献的大臣,甚至包括唐朝各阶层的普通百姓。

比如在经济方面,唐太宗确立了轻佻宽厚的国策,众多农民积极耕种,导致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军事上,进攻突厥等地的士兵是唐太宗派来的,但与这些入侵唐朝的敌人作战的却是士兵自己。在李靖等将领的指挥下,他们用生命维护了唐朝的稳定。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广纳贤才,繁荣了唐代文化。这些文化明珠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是唐太宗的发现,但正是这些有才华的人努力创造了唐朝的风格。因为这种集体的力量,贞操的法则被创造出来。

方的作用有多大?

对于贞观之治,我们不能说方没有贡献。据《旧唐书》记载,方对贞观之治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方曾经主持过《国史》的修订工作,为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方在整顿吏治方面的贡献不可低估。在选拔人才时,方不仅能善用人才而不苛求,而且敢于大胆精简官员。它大大提高了唐初的行政效率,减轻了国家财政的压力。第三,方在军事后勤中的作用不可忘记。唐太宗去辽东时,曾夸赞方凌轩像萧何。

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方负责处理兵书。每次打胜仗,方都忙着把俘虏的将领转到大唐。经过多年的训练,唐太宗每次出征,方都能做好后勤工作。但也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看到唐代的军事发展,人们首先赞美的是等名将,而忽略了方等后勤人员的贡献。

除了这些贡献,方对贞观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贞观政治家肯定了方在制定法规方面的贡献,认为方在审批法规时可以尽量做到宽大公正。现代史学也认为,方在废除隋朝苛法、维护唐朝成文法稳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方敢于向皇帝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太子和孙子的教育,方曾经向唐太宗提了一个建议。在方看来,太子和孙子如果不能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国家自然会遭遇灾难。方的思想至今仍很有指导意义。

然而,方虽然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远非最大的功臣。仅从《贞观政要》、《旧唐书》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与方同置于凌烟阁的其他功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李靖等,他们在贞观时期的军事上做出了直接的贡献。把方视为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始人,实在有失公允。

传说和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创始人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历史传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方在开启《旧唐书》方面的关键贡献是帮助唐太宗讨论玄武门之变?如果方没有帮唐太宗策划玄武门之变,或许唐太宗就当不成皇帝了?

这种想法显然有失偏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唐史》,我们会发现,方并不是唯一一个与唐太宗讨论玄武门的人。如《旧唐书·方传》中记载,杜如晦也在这些议大事者之列。方的个人传记没有忘记其他大臣的贡献。所以看历史人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多方面考虑。尤其是一个时代的成就,不能靠片面之词来定性人物的贡献和功劳。

总的来说,方对贞观之治确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整顿吏治和后勤保障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称赞他是唐朝的圣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将方视为贞节观的主要创始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图片/来自网络,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