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攻与盛世之人事——汉高祖宣帝的人事安排

文法官僚治乱,儒官安抚之。两者是一体的,儒家在法之外,霸权混杂。这种政治和人事概念在宣帝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

乱世最能体现统治者的政治意图,盛世靠人事。西汉宣帝的人事任命很有代表性。

西汉昭帝死后,昌义王即位。然而,由于他的不当行为,他在当了皇帝仅27天后就被废黜了。后来,权臣霍光立太子的孙子刘秉义为汉武帝宣帝。

汉高祖宣帝画像

汉武帝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坐过牢的皇帝。他出生的时候,就被牵连到他祖父的邪恶王子一案中。除了他,他全家都被梁武帝斩首了。他在狱中被女囚哺乳,特赦后才出狱,从小在法院长大。

他一即位就意识到了霍光集团的政治压力。霍光陪他坐车参观“高庙”,浑身不舒服,如“背脊上的一根刺”。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宣帝皇帝心里清楚,自己刚即位时势单力薄,仅凭皇帝的头衔是无法与羽翼丰满的霍光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逐步发展自己的权力,寻求有利的机会,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最高主权。所以,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是怎么来的。另外,王昌钰的经历说明他对霍光非常尊重。霍光要求回到宣帝政府,但他谦恭地拒绝了。朝廷的一切都是先通过霍光,然后他才知道天子的事情。

01

宣帝与霍光相互制衡时期的人事平衡

一个如日中天的权臣和一个卑微低调来自民间的草根皇帝PK,看似朝廷人人都懂得站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霍光肖像

首先,霍光虽然是很重要的大臣,但他本人并没有篡位的意图或举动。此时中国历史的时间轴只到了西汉,没有王莽、司马燕这样的人能给他经验。社会太平篡位的可能性低到自寻死路。

第二,霍光认为自己的后代无能。张安世的儿子和霍光的儿子攻乌桓回来,霍光问他们的用兵之策,山川河流,张安世的儿子答如流水,霍光的儿子却一窍不通。儿女不如人的辛酸,让身为重臣的霍光不禁感叹:“霍家必衰,张家必兴。”

熟悉司马嘉篡位过程的人都知道,河内* * *司马嘉三代人齐心协力篡曹魏之国,而这是建立在老子是英雄,孙子不是懦夫的基础上的。霍光想想自己的儿子,估计连自己的位置都难以保住。就算霍光有篡位的想法,也要忍气吞声。

霍光辅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霍光和宣帝的关系是翁婿关系。宣帝曾经宠爱霍光的小女儿霍成俊(宣帝第二任王后)。从《汉书》来看,两人的权力斗争虽然密集激烈,但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不撕破脸皮的局面。在某些情况下,有一种默契,一起建立一个团队,互相弥补。

龚遂担任渤海总督时,希望宣帝允许他在当地谋便宜,宣帝答应了。

常惠去见乌孙,请求攻打杀死汉朝一个校尉的赖丹。宣帝拒绝允许他,霍光出面允许常惠。

从这两起事件可以看出,霍光并没有完全限制宣帝的人事权,在宣帝的行为不当时,还会进行弥补。

宣帝登基第四年,全国发生大地震,49个县、国受灾。按照当时的说法,地震的原因是阴逼阳卧,君为阳,臣为阴,臣逼君,所以发生了地震。为了弥补霍光的不足,宣帝主动承担责任,并让臣子们指出他的不足。同时大赦天下,便衣避正殿。次月,两只吉祥的凤凰出世,丧事高兴的掩盖过去,不再提起。

当权臣与皇帝的博弈达到相对平衡时,人事自然趋于平衡。此时,最大的重量就变成了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争两个命长的老板。

宣帝登基时年18岁。史书上没有记载霍光的年龄,但他跟随武帝三十余年,辅佐昭帝十余年。这时,他至少有五十岁了。

这是凌渡汉瓦博物馆收藏的秦砖,汉武帝宣帝。上面的篆书写着:

我在家是部长,18岁成熟,不想饿死人。这种做法万岁。

最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

狄杰的第二年,霍光死了。此时,宣帝二十三岁,正值壮年。

霍光墓

02

消灭霍光的人事布局。

霍光死后,曾经属于他的权力需要重新寻找接班人,宣帝和她的儿孙都吃不了这个烫手山芋。

这时候的人事变动很有意思。

宣帝安排张安世接替霍光将军。张安世是汉武帝时期残暴官员张汤的儿子。昌义王被废后,他和霍光* * *一起登上宣帝的王位,成为霍光的心腹。对于这个人选,霍家很满意,认为张安世只是短期代理,权力很快就会回到霍光的儿子手里。

然而,张安世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前朝官员张合的弟弟。张合曾经是刑太子的师傅。后来,他卷入了巫术的案子。被腐化后,他做出了法庭命令。宣帝由他照顾。张合不仅出钱供宣帝读书,还为他娶了徐平君,让自出生以来一直孤苦伶仃的宣帝终于有了依靠。宣帝对此非常感激。

张世安墓出土数千勇士

张安世作为一个将军,麻痹了家人的神经。不得不说,霍光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的女婿真的不正派,权力就像一只脱缰的野狗。当他被释放时,就很难收回。张安世的《优越论》表明,宣帝打算用温水煮青蛙。

除了将军的职位,中央政府还有两个最重要的职位,一个是宰相,一个是钦差大臣,钦差大臣一般是宰相的默认人选。

霍光独揽大权的时候,相权在权力中心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霍光死后,香泉的重要性又凸显出来了。

这个时候的宰相是魏宪,他是当时的大学者。他熟读儒家经典,但从履历来看,他是一名教师,没有治国经验。

宣帝最喜欢的首相是古代的谋士魏翔。

魏翔

魏翔出身当官,被举荐为县令。他是一个在基层发迹的官员,曾经被霍光囚禁。也就是说他和霍光之间有些摩擦。

霍光死后,宣帝赏赐霍光的后代,魏翔立即上书指责这种行为不妥。

那宣帝做了什么?他重用魏翔,封他为“赐事”。魏翔最初被任命为古代神医。他虽然排在三公之位,但因为属于外国官员,没有特别的圣旨是不允许进出紫禁城的。拨款给这件事之后,就大不一样了。魏翔从此有了做中国官员的资格,他可以给此事下禁令,出席皇帝左右,准备顾问来处理,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这一人事任命改变了整个法院的风向。她家被大家推倒,也浮出水面,霍光夫人毒死了徐皇后。

霍家三个儿子的爵位被废除,女婿被赶出京城做地方侍郎。霍光时代的宰相魏宪也是因为旧病缠身而主动请辞。

要知道秦汉以来的宰相,只要不犯罪,基本上都是在这个位置上老死的。魏宪的辞职开创了宰相官制的先河。

谁爱这种先例?根本原因是宣帝认为他是个眼中钉。魏宪的继任宰相当然是宣帝最喜欢的魏翔。

03

儒法之争沿袭“汉家制”

《韩曙》把官员分为两类,即官员和酷吏,遵循儒家思想的是官员,遵循法律法规的是酷吏。

在实际操作中,官员的划分往往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尤其是在宣帝推行“霸王杂兵”的宣帝,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官吏和酷吏。一些遵循法律法规的残酷官员往往不那么冷静,这个群体一般被称为较为中立的“文法家”。

宣帝时期,士大夫构成了官制的主体。

由于石渠阁会议的光环,宣帝一度被认为是亲儒复兴的大师。然而,纵观宣帝生活中的人事安排,这纯粹是儒家的浪漫主义。

我们可以用两个重要领域官员的人事变动来分析宣帝对这两类官员的偏好。

一个是颍川地区。

颍川,一个自古以来就是大县的地方,是除三福以外人口最多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同时,颍川也是势力强大,肆无忌惮。

颍川太守的地位一直很难,直到来了赵广汉。他是一个典型的语法学家,倾向于残忍。他一到颍川,就杀了当地两个有名的宗族首领,立即在颍川郡这个强大的并行郡立足。随后,他发明了延续至今的匿名举报箱制度,导致了英雄姓氏的相互公开,从而稳定了颍川郡,但同时也激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残暴的官员赵广汉离开后,宣帝派儒官韩延寿前往。他在治理颍川时,以礼法、孝道等儒家教义影响百姓,颍川得以整顿。

赵广汉雕像

从韩延寿的个人经历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宣帝对士大夫的态度。

从《汉书》来看,韩延寿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但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有点马里索尔的光环。执事欺骗了他。他没有责怪别人,而是首先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执事后悔了,甚至自杀了。在他的统治下,没有人上法庭,官员和人民都不忍心欺骗他。

然而,韩延寿的同事们并不喜欢他。大学者小,第一个从弹劾韩延寿,用官钱借给百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忍心欺骗韩延寿,因为韩延寿给了他们钱,他们就跟着韩延寿要吃的。

宣帝对此非常生气。他的忌讳不是韩延寿把官钱借给百姓,而是韩延寿用钱笼络民心,制造自己的气场,导致百姓拿了官钱,却只知道感谢韩延寿,不知道感谢皇帝,这让宣帝很生气。韩延寿为此被斩首。

颍川还有一个知府,继承了韩延寿治县的方法,巩固了颍川的整风。这个人就是巴荒,巴荒手下的颍川人,和祥瑞多次出现过。据《子同治鉴》记载,颍川太守巴荒在郡中住了8年,“政事愈治;当时凤帝和神主聚集了几个郡和国家,尤其是颍川。

吃着韩延寿的政治福利,又靠这一手创造吉祥,被调到了荆。荆属于三服,这也是分析为官偏好的第二个重要区域。

三福是西汉长安附近的京畿重地。西汉初年,六国贵族迁入三福,使西汉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地方。这也造成了三福地区贵族、巨富、巨富、盗贼的混合势力。

有三个官员负责管理三福地区-京,左凤仪和尤福丰。尤其是荆是最难做的。宣帝曾经胜任过这个职位,而荆则被频繁替换。祥瑞的生产标兵巴荒来了几个月,却因为不称职被宣帝赶回颍川。

西汉时期的荆赵胤

能胜任荆的官员只有文法家,不可能是普通的文法家。

据《汉书》记载,有两个人有资格担任荆的职务,一个是赵广汉,另一个是。

如前所述,赵广汉是文法家中的酷吏,而张敞是文法家中的儒吏。张敞精通《春秋》。他不仅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而且经常借助儒家经典来辅助法律法规。他会大赞先贤,并不单纯用惩罚作为威慑。

宣帝非常喜欢他。即使是在张敞无理杀人之后,宣帝也只是暗示他会迅速逃跑,等风头一过就继续用。

除了给儿媳妇画眉毛,像张敞这样的官员是宣帝的完美模板。

张敞画眉图,出自民国广告图片。

酷吏的过度使用会引起民众的反感,而儒官则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汉武帝宣帝用自己的长处,文法官治乱,儒官安抚。两者相互融合,外儒内法,霸权混杂。这种政治和人事概念在宣帝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

04

继承人培养中的初衷偏离

政治理念的持续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和继承人对理念的认同。

宣帝在后者上犯了一个大错误。

他的王子非常尊重儒家思想,并说服宣帝更多地使用儒生作为官员。

宣帝是所有坏。他绝对没想到会跳出来否定他,但他是他的继承人。宣帝皇帝非常生气,他诅咒王子。

这真的不是王子的锅,而是宣帝在为王子选择老师时遇到了问题。

王子的启蒙老师是丙吉。秉基对宣帝很好。宣帝因为巫术案被关进监狱。由于冰姬的照顾,他免于饥寒交迫。

丙吉像

到了晚年,武帝想把巫术案中囚禁的罪犯全部处死。多亏了丙吉紧闭的牢门和对信使的排斥,宣帝皇帝得救了。

丙吉出身狱卒,也熟读儒家经典。作为王子的老师,他既懂实践又懂理论。

后来丙吉被调任御医,培养为后备宰相。丙吉救了西汉的血脉不衰,保住了革命的火种。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丙吉之后,两个人,一个老师,一个少爷,都是太子。两人都是儒家,熟读春秋,一个叔侄。他们通过三观重塑了七岁的储君。简直不太方便。

当时的宰相魏翔建议王子的祖父的家人派人一起看管王子,但结果遭到了宣帝本人的反驳。

后来,宣帝派小去教太子读书。是的,小王智也是一位大学者。

就这样,一个坚持“独霸他人”的老人,培养出了一个精通《论语》、《孝经》的儿子。

这件事该怪谁?后来想废太子,汉朝又传他是念及与早逝的徐皇后情分,才打消这个念头,吃了苦果。

宣帝死后,元帝即位,以“纯道德教育”取代“霸王杂”,以儒官取代文法家。法规约束力减弱,特权阶级崛起,外戚宦官独揽大权,豪强兼并土地越来越嚣张。

汉高祖在都县城郊的红馆上修建了自己的皇陵,并将其命名为“凌渡”。

东汉毛毳批评元帝说:“元帝即位,多方宽大,所以丢了性命。威权开始被夺取,是汉家基本灾难的主宰。”

中兴之后,西汉王朝无可挽回地走了下去。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