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创造田文的背景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 ~
至于屈原写《田文》的灵感和原因,王逸在《楚·张慈》一句中有生动的描述:“屈原被贬,忧国忧民;徜徉山林,体验大地;浩浩,仰头叹息。见楚有先王庙、先王祠堂,画天地、山川、神灵、气魄、古圣圣贤圣物,累得四处流荡,歇息,仰视图画,因书墙而发问,以泄心头之气,解心头之忧。”所以屈原“因书之墙而问他”,这就成了田文。有意思的是,王逸说屈原“见了先王的庙和先王的祠堂”,暗指屈原不知道楚国有庙,里面有壁画。显然,如果屈原真的出自楚国贵族家庭,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屈原其实是一个出生在楚国的巴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被楚国的寺庙壁画内容所震撼,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写出了千古奇人“田文”。
至于《田文》的成书时间,可能并非如王逸所说,是在楚襄王年间屈原被流放之后,也可能是怀楚王时所作。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创作《离骚》、《九歌》、《招魂》之后。这是因为《田文》既不像《离骚》那样口若悬河,也不像《九歌》那样致力于天道和娱乐,而是提出了天意和人事的问题。显然,当诗人具备了九闻所传达的精神和悟性,是不可能写出《离骚》《九歌》这样的作品的。同理,《田文》是作者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时的一大疑点,而《九章》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的情感记录,所以《田文》只能在《九章》之前。
屈原成为的左图和大夫,是在在位或在世的时候,屈原遭受了个人流放的巨大打击,这发生在楚襄王新到和秦在去世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在被囚于秦国期间,直到他的客人死于秦国,屈原与王、凌在如何对待的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屈原在主持了楚怀王的招魂仪式后,又一次带着悲痛和怀疑的复杂心情走进了楚国的庙宇。面对庙里的壁画,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所见证的社会现实,他终于开始对命运产生怀疑和质疑,对自己所接受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困惑。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满腹疑团涌出,从而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千古名篇《天九》。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殷闻之大怒,令上官大夫短屈于襄王,襄王怒而走。”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阴“闻其然”,又会“怒不可遏”呢?项王为什么要流放屈原?总的来说,屈原与清襄王、凌虽有政治上的分歧,但屈原对他们的权力并不构成威胁,也没有必要将屈原驱逐出外国首都,流放荒野。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使阴“闻之”的不是别人,而是《》这首诗。子兰读屈原的《田文》时,对他的不敬之言大怒,于是指示上官等大夫,在王面前进一步囚禁屈原,并敦促王流放屈原。原因很简单。怀疑天命,质疑天的绝对权威,指责历代昏君,都可以引申为怀疑和质疑清襄王,这是清襄王绝对不能容忍的。
田文的构思恢宏,意境博大精深,气势磅礴。作品的奇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田文的命题、内容和写作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命题而言,屈原将这部作品命名为《田文》,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就内容而言,《田文》是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探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说的探究。《田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物种、人类、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所以有学者称田文为“古代神话和古代史大纲”,读者会在这本书的“释疑”和“答疑”中体会到田文内容的奇特。
至于《田文》的写作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通篇都有许多“设问”。屈原竟然以诗赋的形式向苍天提出了170多个难题,这在任何一部诗赋作品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之所以称《田文》为怪诗,在于屈原在《田文》中提出了170多个难题,在于屈原心中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关键是不要停止提问”,华说“数学家脑子里不能有问题(就是要时时刻刻在思考问题,要有足够的问题储备)”,这是人类的“问题意识”。从古希腊泰勒斯关于万物起源的问题,到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问题,从1900年希尔伯特的数学问题,到今天克莱的报酬问题,都是“问题意识”的著作。“问题意识”的作品非常奇特,“问题意识”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探索自然、解疑释惑、克服科学困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屈原的《田文》是中国古代最具“问题意识”的独特作品。《田文》中的难题,从宇宙的形成和天体的运行,到各个方向的地理和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历代王朝的兴亡,无所不包。对于这些难题,屈原总能找到原因,这反映了他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上上下下”的精神面貌,也显示了他敢于怀疑古人的传统观念、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
可悲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像屈原的《田文》这样具有“问题意识”的作品实在太少了。原因在于高炳生的《屈原田文的科学思想价值——试解李约瑟难题》:《田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冲突,所以田文精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得到理解和发扬,以至于近代中国从未发生过科学革命。加韦恩的观点真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