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拐点是什么?
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于1984成立的。
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亏损654.38+0.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了76台质量问题严重的冰箱,大大提高了工人的质量意识。由此获得1988国家质量奖,1990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冰箱”。此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91年65438+2月,以青岛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厂和冷柜厂为紧密结合企业,重组后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作、并购控股和国际化,海尔集团迅速成长为1996年在中国500强中排名第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从1992年到1996年的5年间,海尔集团的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到61.6亿元,1997年从1到8月销售收入达到66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冰箱、冰柜、空调等13大类5000多个品种,批量出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海尔商标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企业转折点
1.在技术和质量上坚持高起点。
青岛冰箱总厂成立于1984,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冰箱定点生产企业。当时市场上有100多个品牌的国产冰箱,竞争非常激烈,却没有“名牌”冰箱。
所以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的时候,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高质量。
从65438年到0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生产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冰箱,率先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优势。
很快海尔用高科技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打造名牌冰箱,必须从品质入手。
海尔认为,人是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一流的产品是一流的人做出来的,质量本质上是员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首先要从人做起。
1985,集团总裁张瑞敏果断决定,由责任人亲自用大锤销毁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
这件事在员工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员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升。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技术发展,不断自我否定,加快升级步伐,始终保持技术和品质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技术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我们在无氟节能冰箱的研发上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我们的成果多次代表中国和亚洲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如美国地球日、维也纳氟利昂和哈龙替代国际研讨会、印度新德里无氟成果国际研讨会等,在世界引起轰动,被世界环保组织誉为“世界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