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史的起源

有据可查,中国文字——汉字,在商代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直到现在,汉字中还有一些象形字,非常形象。

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篆书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早期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他们用器物画出的线条非常简洁生动;二是标准化,字形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基础。

后来秦丞相李斯将大篆简化,改为小篆。小篆除了简化了大篆的形制外,还达到了线条化、规范化的完美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和文字,变成了工整、和谐、非常漂亮的基本为长方形的方形字体。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点,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非常不方便,所以几乎同时也出了一种两边扁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汉字的可读性和书写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李殊之后,它进化成了曹彰,现在它是草。到了唐代,有了用笔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随后,由隶书和草书结合而成的楷书(又称真迹)在唐代开始流行。我们今天使用的印刷体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楷书和草书之间是行书,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书法类型——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刻刀对汉字的字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醒目易读,后称为宋体。当时刻的字体有两种:胖仿脸、刘体、瘦仿欧体、危体。其中颜体、刘体的笔触高耸入云,具有横、细、竖的一些特点。在明代,隆庆和万历之间,它从宋体转变为明体,笔画精细,字体方正。原来,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的很细,竖的特别粗的洪武体,官帖、灯笼、告示、私界石、祠堂神主牌等的标题牌都用这种字体。后来一些刻书人在模仿洪武风格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非脸非欧的皮肤剪影。特别是因为这种字体笔画横平竖直,真的很好刻。它不同于篆书、隶书、真迹、草书,独具一格,清新悦目。所以从16世纪开始就被广泛使用,成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现在还叫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汉字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动,装饰丰富,草书速度快,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美观,便于读写,实用,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图画到线状符号、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和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变历史为中国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在文字设计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和风采,就一定能设计出运用巧妙、构思独特的精美作品。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的神秘面纱。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书法契约说”等多种说法。古籍也普遍记载了创造汉字的黄帝史官仓颉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书写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如果仓颉真的存在,他应该是一个文本组织者或出版商。

最早的雕刻符号是在8000多年前。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发布了一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关汉字起源的出土资料。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历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绘画符号,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号。可以说,它们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通过对全国19考古文化的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号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比较,认为我国最早的雕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学考古和高科技手段等科学方法,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从而比较出商代以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线索。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除了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和小双桥遗址的小规模资料(近年来已发现10余例朱树涛的商代早期文字)外,商代以前的其他符号比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大多与商代文字脱节。还有一些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的符号。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

王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汉字是一种独立起源的书写体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外国语言。然而,它的起源并不单一。经过多次和长期的磨合,大概在夏初,我们的祖先在广泛吸收和使用早期符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那个时候,汉字体系迅速成熟。

据报道,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字材料,中国至少在于霞时期就有了正式的文字。例如,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罐上发现了毛笔和竹书的“文”字。这些符号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配置,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资料还不多见。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朝。

就目前已知和看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看,文字载体的种类很多。当时,除了用毛笔在简体字上书写外,其他主要的书写方式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铸刻在青铜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商代文字资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资料。

殷墟反映的商代文字不仅体现在文字数量多、材料丰富,而且突出表现在文字的创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基本字的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类:以人体和人体某一部位的形体特征为构词基础;以劳动创造和劳动对象为构词基础;以动物和家畜的形象作为构词的基础;以自然意象为构词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成熟较早的象形文字所选取的对象,与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相当接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这些象形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此也具有配置来源广泛的特点。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言时间:11-9 21:06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以象形文字为特征的汉字在人类语言之林中独树一帜,其在书写和语言方面的优势正在被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是谁创造的,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

《史记》、《荀子》、《吕春秋》、《韩非子》等古代文献都说汉字是由仓颉和巨勇在黄帝时代创造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试图做出更委婉的解释,认为伏羲八卦“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符号。神农时代“以结治国”,但有很多平常事,最后都不能满足。黄帝时代,仓颉出现,“见鸟兽蹄选之迹,可知其异而异,始作书约”;他还说,仓颉当初订书约时,“象形按类”就是文字的意思,后来形音相得益彰。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总结为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称为“六书”,即“指物、象形、形声、识记、转注、借记。”《圆明报》说,仓颉对圆缺星宿的观察,对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掌纹的观察,是他写作的基础。在现代文字学建立之前,《说文解字》关于汉字起源的理论无疑是最权威的。'

但《尚书·孔子传》和《集注》说伏羲立书约代替结子,文学作品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显然比黄帝时代早得多。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六经变提出了汉字其实是孔子自己制定的另一种观点。好在这本书流传不广,甲骨文的发现很快击碎了孔子的这个神话;甲骨文韵文的出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的文字起源传说,并对传说中的“六书”说提出了种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纪念品符号的发现,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带有汉字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都出土了大量带有大事记符号的陶器,其中有些确实非常接近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器符号等图形,被解释为金、许、桓、桓山或斧、棒、丹等。,所以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符号。但平心而论,现存的接近汉字的陶器符号并不多,能解读的就更少了。断定汉字起源于陶器符号似乎为时过早,但陶器符号的发现和解读毕竟让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出土材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发言时间:11-8 20:43造字原则:刘舒是组合汉字的基本原则。仪式中提到了刘舒,但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了汉字“刘舒”的结构原则:象形、表意、会意、形声、表音、音译、借用。

象形字:这种造字方法是根据一个物体的外观特征来描述的,所以把它画为它的物体也是真的。如日、月、山、水,最早是描绘日、月、山、水的图案,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指物:这是指抽象事物的表达方法,所谓“各指其物”也是如此。如果你在上面写“上”,人们会在上面写“下”。

形音:这是一种在文本中由特定的形(根)所表达的独特的声音。比如:胡,字也可以是根,结合不同的属性根,可以合成为:蝶、蝶、湖、葫芦、胡、气等。,并用相同的发音表达不同的事物(有的只有声母)。但由于古今语言的音韵变化,很多相似的古形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没有同音字。

理解:这种造字方法是将两个部首组合起来,衍生出新的意思。比如太阳和月亮合二为一,阳光和月光就变“亮”了。“人”字和“话”字合在一起就是“信”字,意思是以前人们说的话;有一个信,就是这个人遵守他说的话。

注转:这是用来注释两个词,这两个词同义,但形状不同。许慎在《汉书》中解释说:“建类,同意互相接纳,考而常之。”,这怎么说呢?古代的“考”字可以说是“长寿”,“老”和“考”的意思一样,就是所谓老人考,考生老。《诗经》雅?白朴还说,“周王寿考。" .苏轼的《屈原塔》诗里也有一些不死的古人,为什么要比较呢?一句话。其中“考”意为“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世文献学家对许慎的前述定义也做了大量解释。其中,有三种类型,即形移论、音移论和义移论。但也有人认为这三种说法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学家林允先生也解释说,“专诸”是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的一种形式(词根)。如甲骨文中的“扫帚与女人”、“母女”。

借用:简而言之,借用这个词是用来表达别的东西的。一般来说,有一个新生事物是无法描述的,所以我们借用一个发音相近或者属性相近的词根来表达这个新生事物。比如“有”本来是右手的意思(最早见于甲骨文),后来被假借为“你”。闻,就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比如“大学?第七章有一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用作嗅觉动词(虽然有人认为是误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二项,“结合法”也;最后两项,“用汉字”也是。这六项原则是古代文字学学者总结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中包含的汉字造字规则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的结构:汉字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字根在特定的空间里以二维的方式排列成一个正方形组成的(欧洲语言是一维字),所以又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看,汉字有以下特点:

在一个单词中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东西时,可以用比表音法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信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由金、木、水、火、土等400多个象形字母组成,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在一起。

一个未知字符的意义是可以分离的,它的意义可以从字根的构成和空间的构型中推断出来。当新事物在时代演变中难以表达时,也可以根据部首组合原则合成使用新词。例如,中文单词铀是现代创造的一个新词,用来表达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

汉字字根的空间构型对词义有影响:如果是同一个“心死”组合,左右一排“忙”,上下一排“忘”,排列不同,导致词义不同;文字右边有“艾”字的部分,表示右手(左手的意思是左手)握着什么东西,向左根做什么事情(考古发现的金文、甲骨文)。如果右手在上面拿着什么东西,就变成了“Ai”,几乎所有有这个根的人都是攻击性的,或者使用暴力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攻击、击败、敲打、收集等等。

字形(中国书法):“国”字汉字的笔画书写方法不同,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字形。

用正规字体书写的汉字(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都是一种方形字符,每个字符都占据相同的空间。汉字有会标和复字,会标不能分,如“文”、“中”。组合汉字由基本部件组成,占汉字的90%以上。常见的合成词组合有:上下结构,如“微笑”、“尖”;左右结构,如“字”、“族”;半封闭结构,如“相似”、“倾向”;全封闭结构,如“团”、“会”;复合结构,如“赢”和“点”。汉字的基本部件包括单字、偏旁和其他非构词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写汉字的时候,笔画的方向和出现的顺序,也就是笔画的顺序,是相对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左后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然后封口,先中间再两边。不同书写风格的汉字笔顺可能不同。

发音:汉字是很多方言的同一个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现在,普通话被用作中国大陆的标准发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声调决定,实际使用的音节超过65,438+0,300个。因为汉字数量庞大,有明显的同音字;同时也存在同一个字有多个声调的情况,称为多音字。这种情况在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中普遍存在。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也不是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和地名,其次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一些原音词,如(易茗)“唉”和“哈哈”大笑。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表意元素,尤其是国家的名称和地名。即使是外国的名字、地名,也有一些表意的底线,比如“布什”一定不能音译为“神仙”。

因为汉字本身是不表音的,虽然从汉代到20世纪汉字的数量和书写方法都有变化,但是我们看不到语音的变化。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来推断它们在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的读音。有学者认为,在汉代以前,一个汉字的发音是两个音节,一个小音节和一个大音节,类似于今天的朝鲜语和日语。详见古代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可分为“音读”和“训读”,一个字往往有多个读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读音不同。

韩语的话,大致就是一个字一个音,没有训练。

除了日本,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也使用一些复音字,如“里”(海)、“浩”(加仑)、“浩”(千瓦)。但由于官方废除,在中国大陆基本不使用,但在台湾省仍在使用,大多数人理解其含义。

注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音法和直接注音法。读若法是用读音相近的字做注音,这是许慎解释汉字时所用的,如“射、射、读若准”。直接注法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示这个汉字的读音。比如《一个女人为自己说话》,说话的人说“悦”是用来注音的。

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太生僻,很难起到注音的作用,比如“袜子”。

反切法是魏晋时期发展起来的,据说是受梵文的影响,梵文用的是拼音文字。汉字的读音可以用反切法标注,即把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声调组合起来做注音,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汉字读音组合起来。比如“连”的发音就是“郎”的声母和“点”的韵母、声调的组合。

近代以来,发展了汉语音标(俗称ㄅㄆㄇㄈ)和许多拉丁字母的注音方法。音标仍然是台湾省教学的一部分,但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最广泛。

因为汉字主要是表意,所以注音弱。这个特点使得最近一千年的文献,和使用拼音的西方世界一样,在措词上没有太大的差距,但也使人们很难推断出古代的音韵。例如,“庞”的发音来自“龙”,但今天前者在北京话中读作“庞”,后者读作“龙”。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是音韵学的课题。

汉字和词:汉字是汉语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语表意文字的最小单位,类似于英语单词和短语。绝大多数汉字都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I”,类似于英文单词由单个字母组成,比如“I”。现代白话文的大部分单词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但与英语中“单词”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义往往与每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义相关,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包括语素和由几个语素构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的象形文字,可以合成成上万个汉字,代表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几千个常用词,很容易组合成几十万个词。

然而,另一方面,准确把握这几十万个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约数万个,总词汇量约百万。虽然从数量上来说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由于大多数汉语构词法的表意性,基本掌握它们并非遥不可及。所以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的外来词的记忆强度要大得多。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看,汉字的本义比五四白话文运动更准确高效,比如朱邦复先生就推动了汉字在古代的准确使用。

汉字的数量:汉字没有确切的数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汉字数量大概是几千个。据统计,1000常用词可以覆盖92%左右的文字材料,2000字可以覆盖98%以上,3000字已经达到99%。简化的统计和传统的统计差别不大。

历史上有8万多个汉字(也有6万多个说法),大部分是异体字和生僻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生僻字已经自然消亡或被规范化,一般只是偶尔出现在除古汉语以外的人名和地名中。另外,在第一批简化字之后,还有一批“二简化字”,已经废止,但仍有少数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统计了汉字的数量,* * *收录了9353个字。后来南朝顾写的玉片记载为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片据说有22726字。之后,宋代官方编辑的《类篇》收了31319字。另一部由宋代官方编著的《纪昀》收字53525字,曾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的字数更多,比如清代的《康熙字典》,有47035个字。日本《大汉和词典》有48902个字,附录有1062个。台湾省的《汉语大词典》有49905个词;《汉语词典》有54678个单词。20世纪,汉字的海洋是发表字数最多的,有85000字。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省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包含76067个可验证的简体、日文、韩文汉字,但并不普及,仅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中使用。台湾和香港常用的大五码包括13053个繁体字。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的内码字符集。GBK包含20912个简化字、繁体字、日文和韩文,而更早的GB2312包含6763个简化字。Unicode统一表意基本字符集包含20,902个汉字,有两个扩展区,共70,000多个字符。

早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东西都是用通假字来表示,这就造成了文字表达的模糊性。为了提高表达的清晰度,汉字经历了一个逐渐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造成了汉字学习的困难,而单个汉字所能表达的意义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单个汉字的意义都是通过汉字词来表达的,比如常见的双拼词。目前,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于创造新词而不是新词。

汉字

汉字,一种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仍然或曾经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狭义上是汉族的文字;从广义上讲,是汉字文化圈的同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古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 * * *的书写体系,所以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等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有很多含义,也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很多汉字可以独立构词。这就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再加上表意文字的特点,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的信息密度比字母高,所以平均来说,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都要短。

目前,汉字系统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省、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社区,后者用于中国大陆、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总的来说,虽然两种汉字书写体系存在差异,但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在25%以内。

由于汉字书写的复杂性,“汉字落后论”由来已久,认为汉字是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颈,有推动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趋势。现在普遍认为汉字也有突出的优点。虽然刚开始学起来比较难,但是掌握了常用词之后就不存在类似于大量英语单词的持续学习问题,而且其表意特征可以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电脑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和“汉字拉丁化”实际上已经被大多数人逐渐抛弃。

目前,汉字体系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和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