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对《二十四史》的贡献

张元济先生为《白起本二十四史》的印刷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元济(1867-1959)出生于蛯原姫奈。浙江海盐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版本家和藏书家。清光绪十八年(1892),秀才出身,从国子监中选出了庶吉士,由刑部贵州司司长、宰相衙门国政科科长张静接任。

1898因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赴上海主持南洋公学翻译学院。

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任编务总监、经理、监事,1926后任董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出生于藏书家家庭,六祖张宗松以藏书名园。到了清朝,藏书因战乱而流失。从青年时代起,张元济就确立了“继承过去的遗产”的志向。经过多年的寻找,* * *在原公园收集了104种书籍和版画。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所长时,搜罗、收购了大量古籍,建立了图书馆,1908年命名为涵芬楼,1926年扩建为东方图书馆。涵芬楼被专门用作珍本图书馆。

张元济擅长编目、编辑和校勘。出版有校史散文集、园林序跋集等。并编纂了《鲍厅宋书录》、《韩粉楼烬书录》等书目。民国初年,张元济立誓要“修史”,搜集善本,重新整理印刷古书全史,以恢复中国正史的本来面貌。

他在涵芬楼附近成立了编校中心,广泛搜寻稀有史书,精雕细琢每一个字、每一页。《白雀二十四史》校勘记录100余份。他亲自选纸,监督印刷,克服了社会动荡、战乱、原校样反复烧毁等困难。花了18个春秋才完成了《拼凑二十四史》的编辑出版。其工程之宏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刻本善本15种,元刻本善本6种,明清初版善本3种。比如《史记》选了宋黄庆元傅山的家书;《韩曙》精选宋景友版画;《晋书》完整有若干宋刻本;南北朝七史用的是宋代梅山七史;《隋书》、《南史》、《北史》都是袁大德印的。《旧唐书》是宋代绍兴所印。《新唐书》刻有宋嘉佑;《旧五代史》没有传记,而是清人从《永乐大典》编纂的版本;《新五代史》刻有宋庆元,宋辽金三史均刻有元郑铮,为初版。《元史》为明洪武所印;《明史》用的是清乾隆武英殿的原版刻本。

1933 65438+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二十四史》抄本,首次对外公布了古籍的校对过程,并公布了“底样”和“清样”以供对照。

影印古籍时,如果使用的原稿不是第一次印刷,而是多次印刷,那么字迹和笔画必然会模糊或断裂。如果找不到更清晰的初印,影印时一定要润色。所谓追溯,即根据其他版本,对模糊故障进行追溯和补充。据《寻润传》介绍,《白起本》和《二十四史》最模糊的底本是宋代刻的南北七史,校勘工作十分繁杂。追踪方法如下

拍原版书时,先印后样,校对员只会校对版心卷的第一页页码。原书有则改,无则改之,缺则反,咸则改之。树叶摆好,初学者用粉笔擦盘子,不准侵文。干净的、校对的、粉笔侵字的要注明,精炼的要改正。底部样本文本有重影、黑眼睛、重叠标记和溢出墨水。梳吧,用粉笔梳吧。有断笔,缺笔,淡笔,补之,用朱笔补之。还是不准改字,疑惑,缺吧,左右栏外各被忽略。完成强化训练后,校对员会进行审核,不及格或不及格的有得有失。重新校对,取五英寺本、南北监本、亭本、精修叶本。凡是原创的或几乎被涂掉的文字,不是作者在强化训练时写的,或者互相雷同的,都列为疑点,把某本书做为某本,把看到的也陈述出来。总校校对原未剪叶和所有有现修叶的书,并重新校订古人校本史的书。如果是某个字就是正确的,其形状的误差其实是油墨渐染或者只是点画的误差造成的,否则还是旧的。如果原版本中有遗漏或几乎不可磨灭的字的痕迹,就要补充,否则更好。缺字多,原审版本破了,所以照其他书写,在专栏外写了几行字补上。完成精读的就抄,校对的就用原著。一份,一般学校会审核。所以画完之后,我就拍了摄影。拍张照修修。修理和制版。把盘子做个清晰的样品,然后再微调。有错误,但我还记得我怀疑的,但一般的学校。一般学校复习一下,如上例。微调少则两次,多则五六次。作为一个完美的可印品,总校在每一片叶子上签名,记录年月,送到工厂印刷。

拼凑本以其“复古”之术,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本独立的书,《二十四史》影印的始末,连同《二十四史》的保留样本,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