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名誉扫地,但在正史中却很牛逼?
言情小说中的许容
言情小说中的徐荣是以董卓的部将为原型的。他是最常见的酱油角色,很敷衍,篇幅还不如关羽的六个跑龙套的多。
《演义》中的许之死:曹操被董卓的军队打败,徐荣追杀。千钧一发之际,夏侯惇赶到,只打了几个回合就将许荣刺死。
舒赫被夏侯惇刺死了。你觉得徐荣是什么地位?三流武将都是人渣。
其实演义里董卓手下的将领都很神秘。比如胡真明明是董卓的大将。胡振率军讨伐孙坚的时候,吕布只是胡振的副将,而华雄只是胡振众多部将中的一员。结果,胡夫成了华雄在言情中的副将,被程普刺死,成了过客。
当然,浪漫和历史是要分开的。言情片里的徐蓉太普通了,粗略看过的人大概都想不起来这样一个角色。
徐荣,历史上的牛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统帅徐荣,曾担任董卓的中郎将,在关东讨伐董卓中表现出色。他曾经连续打败过孙坚和曹操。
孙坚大败:群英会反董,孙坚部队先锋,一路所向披靡。于是董卓派徐荣率军抗击孙坚。结果徐荣和孙坚在梁相遇,徐荣大败孙坚和孙坚,颍川太守李玟被俘。战后,徐荣烹杀了所有的李玟和战俘,非常残忍。
第二次败给孙坚:战败后,孙坚在梁冬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体力。徐荣本着打落水狗的原则将孙坚追到梁冬,孙坚再次战败,逃到杨任城。但董卓到达阳仁城后,派胡真率领五千大军讨伐,吕布为副统帅,华雄为部首。这次孙坚赢了,胡真和吕布逃跑,华雄被杀。
打败曹操:公元190年,各诸侯联合推举袁绍为首领,调兵聚义,誓要灭董卓。战争前期,盟军虽然占领了洛阳,但由于内部争权夺利,故站在原地观望成败。当时对汉朝还很忠心的曹操,率军追击董卓。结果曹操和徐荣部队相遇,双方狭路相逢。曹骏战败,曹操的战马也被射杀。由于他的兄弟曹洪把他的马交给了曹操,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带来的五千军队大部分都受到了损害。
徐荣两次击败江东猛虎孙坚,击败曹操。现在很多人把徐荣的胜利解读为军事优势,其实是错误的。历史上董卓的军队并不多。董卓那一派大部分人防守胡真对抗孙坚石,不过是五千人的兵力。而且当时被封的吕布就是这五千人中的副帅。官职比胡真、吕布还低的徐荣能带多少军队?
徐荣打败孙坚和曹操不能占优,靠的就是他出色的统兵能力。
历史上的许之死
徐荣死的憋屈,而且徐荣本来就不是西凉人,根据史书记载是辽东襄平人,所以虽然勇猛,但不属于董卓的嫡系。
董卓死后,徐荣不是西凉人,所以得到王允的信任。西凉老将军胡真,原来在徐荣手下,成了徐荣的手下,但徐荣的部队多是西凉兵。当李珏和郭汜攻打长安时,徐荣与李珏和郭汜并肩作战。结果胡真领兵投降,徐荣战死。
徐荣是一位优秀的明星,可惜没有遇到睿智的大师,在才华未完全展现之前就去世了。可惜了。
在这三个国家中,最明显的污点是周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回想公瑾,小乔初嫁时,英俊潇洒,羽扇黑巾。”这句话显示了周瑜的伟大才能、足智多谋和英雄气度,这正是吴栋大都督的气质。
周瑜从小与孙策交好,年轻时更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他跟随孙策探索东方和西方,以帮助他扩大领土。建安四年,孙策起兵攻荆州。此时,周瑜被任命为“中统护国”“江夏太守”。十二月,周瑜攻打皖城,然后攻打杨洋,打败刘询。次年春,大军入侵江夏,返回平定河南、庐陵等郡。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所向披靡,为江东日后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的知名度真正达到巅峰,是《赤壁之战》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场战争奠定了吴栋的局面,曹操无力挽回。孙策遇刺后,孙权接过江东重任,管理军务,但孙权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选拔人才,励精图治六郡。在他的统治下,吴栋衣食无忧,士兵士气高昂,人民安居乐业。建安十一年,周瑜率兵讨伐马、包尔屯,斩其首领,俘敌数万,后平定黄祖叛乱,接掌甘宁将军。建安十三年,曹操又调兵南下,八十万大军威胁吴栋边境,刀锋直指孙权,其一统南方的野心暴露无遗。生死之际,周瑜力推民意,退出主和派,冷静分析敌我形势。周瑜认为:首先,曹骏远道而来,兵马虚弱,粮草不佳。北方人更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其次,北方的士兵在马战和脚战方面很强,但在水战方面很脆弱。东吴江湖众多,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最后马超和韩遂还在关西,让曹操不敢去最后一搏。
不得不说,周瑜的战略眼光非常高明和犀利,他临危不乱、不出其不意的大将风范实在令人钦佩。真正想出烧连环船主意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周瑜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小心眼的人,诸葛亮处处被算计,想走在他前面。其实恰恰相反,周瑜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比如鲁肃、吕蒙、甘宁,他没带谁介绍给孙权重用?他是不是嫉妒有才华的人和任性的人?周瑜一心为国为民,对国君毕恭毕敬,对下属宽厚仁慈,丝毫不输诸葛亮。
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然后打算领兵到益州,拿下汉中,在南方和北平与曹操分天下,然后视情况而动,蚕食吞并北魏。周瑜的计划意义深远。可惜他去江陵八丘的时候,突然病倒了,一代儒将陨落。刘备这才攻占汉中。
三国里被黑的最惨的人是吕布。
张飞骂他,“不要走!燕张飞在此。”
《三国演义》里的吕布不怎么样,他勇猛有勇无谋。虽然是初战,但是很难看。张飞骂他“三姓奴才”,也让吕布抓狂。吕布第一次出现在董卓在北京的宴会上。期间董卓大谈废立,荆州刺史丁远怒吼“你董卓算什么,敢谈废立?”卓拔剑要杀丁原。
李儒见丁远身后一人,威风凛凛,手中持戟,怒目而视。
出道是巅峰之作,董卓的谋士李被吓得说:“今天酒席上不能谈国政;以后再和都堂商量也不迟。”
之后丁领兵进攻,董卓大败。于是董卓利用来离间丁卜。吕布得到了赤兔马,经李肃介绍,于是杀了义父丁原,用人头换来了光明的前途。
但是体道进了定远的账户。袁正在烛光下看书,忽然看见卜志,说:“我儿子怎么了?”布说:“我的丈夫,我愿意做你的儿子!”原文说:“你为什么先改变主意?”布上前,一刀砍下丁原的头。他抱着丁原的头,去见李肃。苏遂引布见卓。布纳卓坐下拜道:“若不舍,请拜他为义父。”
就这样,吕布拜董卓为义父。
后来王允用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因为丢西姆吕布又杀了董卓的故事。
卓中嘉未能进入,伤了手臂摔下车,大叫“我儿先在哪里?”吕布从车后厉声喝道:“有贼信!”一戟穿喉,李肃早斩其头。吕布左手一戟,右手一封信,叫道:“我奉诏去问贼臣董卓,其余不要问!”
这就是“家奴三姓”的由来。
历史上的吕布
比如韩信,先来后到项羽帐前刘邦军营。如果你骂韩信是“三姓奴才”,估计是有人打我,因为不是真的。《三国演义》中,吕布形象之所以差,不是因为他侍奉了两个主子,而是因为他“背叛”了养父。
拜丁原为义父,然后杀了他。他拜董卓为义父,后来杀了他。曹操俘虏了吕布,吕布想投降,认曹操为义父。曹操很高兴。吕布的战斗力在哪里?三国第一个战役指挥官是吕布。刘备说:“你见过丁原和董卓吗?”曹操顿时没了兴趣,后悔杀了吕布。
其实这个说法比历史上吕布的形象差多了。
第一:吕布不承认丁原是义父。《三国志》对吕布和丁原的父子关系只字未提。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布衣为主簿。吕布杀丁原有卖国求荣之嫌,但不足以杀父。
第二:吕布没有主动认董卓为义父。卓以卜为骑队长,其爱之,誓为父子。
是董卓主动提的,不是吕布主动认贼为父。
第三:吕布杀董卓不是因为一个女人。在布易云之后,陈卓目睹了几起谋杀案。因为董卓想杀他,吕布率先动手,和司徒王云等人一起,结果了董卓。
所谓三姓家奴,不过是言情的玩笑。
刘备作为一个枭雄,在罗贯中笔下其实是一个爱哭鬼。
我们读演义的时候,刘备总是哭两次。好像不哭就不能表现出仁义道德,所以现在大家都流行说刘备的国哭了。其实是谁的国家在哭?这四个* * *,真正哭江山的可能是曹操。因为曹操在正史上至少哭过六次。每次都有一定的讽刺或鼓励,所以他的国家可能在哭泣。
但刘备的江山绝对不是哭出来的,因为正史上没有他哭的记录。也就是说,刘备从来没有哭过。即使张飞死了,刘备也只是说,哎,张飞死了。可见刘备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物。他从不因为生活中的任何波折而哭泣。这不是一个精壮男人应有的气质。
罗贯中在《演义》中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没有才华的形象,懂得宣扬仁义道德。这是最高黑法。这样的人怎么能把世界打趴下?换句话说,如果刘备有女人的善良,他不可能是三国君主之一。他当机立断,从不拖泥带水,这也是刘备成功的重要因素。
哭是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运的,刘备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刘备城府很深,几乎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绝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
刘备对诸葛亮的顺从是对刘备智商的侮辱。
都说善于听从臣下的建议才是明智的君子应该做的。但是我们发现,在演义里,只要有诸葛亮的戏份,刘备就跟个傻逼一样,服从命令。他从不怀疑诸葛亮的行动是否正确,只是坚决执行。这是刘备的风格吗?如果刘备这么听诸葛亮的话,我想刘备应该不会在乱世混了。
我们必须弄清楚,诸葛亮是为刘备效力的。刘备才是真正的老大。老板怎么会对下属这么顺从?那这是谁的公司?而且要认清一个事实,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刘备,早就认为自己能招到一个勇士,所以他有自己的判断。
在战争中,他根本不需要听诸葛亮的劝告。因为诸葛亮,就算是天才,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实战能力。刘备其实是在不断培养诸葛亮成长的导师。他一手培养了诸葛亮,再加上诸葛亮自身的才能,诸葛亮才得以在日后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在演义中,诸葛亮成了神一般的人物,刘备的智商几乎被罗贯中抹杀,忍不住为刘备呐喊。毕竟,没有人想当傻瓜。
刘备借荆州,简直是千年来最大的侮辱。
说到刘备,大家还能想到一个典故,就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和大狗夹肉包子一样。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刘备的极度侮辱。因为刘备根本没有借过荆州,所以成了千年赖。当时的荆州是被刘备的手下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他从曹操手中夺回了刘表的基业。他为什么说是借的?
说到借贷,刘备只向孙权借了一个南郡,同时作为交换,刘备把公安和江夏都给了孙权。也就是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平等的交易。刘备用公安和江夏县换来了南郡。但后来孙权的眼红刘备占领了益州,于是声称荆州是他的,必须由刘备归还。
无奈之下,刘备只好答应归还部分地区。孙权对此并不满意,甚至兵来将挡强行夺取荆州。刘备迅速调动军队到荆州,准备与孙权决战。结果刘备忙于汉中,就答应给孙权三个南方郡县,改变南方郡县的控制权。此后,孙权又加了长沙、零陵、武陵等地,真是舒服。
但是,刘备还是穿上了老赖的外衣。如果能打官司,罗贯中会被刘备告破产。
三国中,有一个人在后世一直被误解,甚至被视为失败的典型。被黑的最惨的是廖化。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前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蜀汉没有人的时候,廖化真的有资格穿上前锋的球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这句话,也误解了真实的廖化。
廖化,本名淳,荆州(今湖北襄阳市)襄阳县中鲁人。历史上关于廖化的记载并不多。毕竟作为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历史上有太多可圈可点的猛人。在这些强人面前,廖化的分量自然不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实力不好,只代表他并不比那些人高明。
廖化本来是个亡命之徒,后来和大寨主杜源闹翻了,因为寨主抢了刘备的老婆,准备据为己有。一怒之下救了两位小姐后,投靠了蜀汉阵营。从那以后,我一直忠于蜀汉。即使被敌人俘虏,也仍然是跋涉到前山,回到蜀营。
廖化也可以算是一个作家,一个武术家。
他曾经是关羽主政荆州时的总编辑,也就是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属于智囊。要知道,关羽作为韩曙集团中仅次于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能帮他管理荆州,足以说明他的才华。另外,219年关羽征伐魏,廖化是先锋。公元238年,廖化率军攻打曹骏,在两军夹击下,斩了广卫太守,立下大功。
蜀汉建立后,被刘备杀死的将领相继死去,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时,年事已高的廖化不得不重新披上前锋的战袍,为蜀汉而战。这是举世皆知的名言。不过这句话表现了一个老兵的悲哀,并不是廖化像大家想的那样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