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文:《假如我是宋代的货郎》有300多字。

1.我穿着普通的衣服。

我住在一个简朴的房间里。

我吃了米饭和鱼。

4.我去各个国家的边境进行贸易。

(提示)

在很多人眼里,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之一。“弱宋”二字,似乎是这个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三百多年的王朝的最终定论。的确,按照中国传统对朝代的评价标准,宋朝确实是相当可耻的。首先,似乎宋朝凭借强大的中央集权也能过得去。其次,在西域“遍天下,岂是君之地”还不够?最好的是把莫斯科带到宋朝,不好。南宋一角就不用提了,比如“暖风使游人醉,杭州为汴州”。真正把东部边境瞬间推到长城的是北宋,更别说西北了;最后,要提升域外的国威。“犯下反汉之罪者,必将受到远远的惩罚!”最好一年封一次狼。天可汗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宇宙成为可汗,在宋朝就更糟糕了。更别提在漠北开车,走黄龙了。连自己都保不住。你每年都不停的送钱,叫叔叔伯伯的人总是被打。两个皇帝被俘,两次在大陆都待不下去了,出海了。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光辉事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自己的视角,试着用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我们就不会只看王侯将相的政绩,而会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或许情况会很不一样。

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宋代最高财政收入达1.6亿,北宋中后期平均每年达8000-9000万。即使是丢失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万。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我们来和其他数字对比一下。明朝隆庆五年(1571),国家财政收入为250万两白银。张变法二十八年(1600),岁入400万两(张虽然死了,但财政变法相对受损较小,而且离张死只有十年,所以估计岁入并不比张在位时少)。明末有乱。在金末和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明政府先后加大征辽、剿饷、练饷,就是著名的“三饷加派”。于是,民怨沸腾,硝烟四起。那么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一年约10万两。也就是说,此时明朝的财政总收入约为15万两白银。如果我们认为货币的一般汇率是1两白银=1铜钱,那么明朝的财政收入只有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虽然这是南宋灭亡后的300多年,虽然明朝的疆域远远大于宋朝。清朝财政状况好于明朝,顺治七年(1650)初始收入1485万元。咸丰年间(1850左右)营收约3000-4000万两。人口仍然远远少于600年前的宋朝,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是宋朝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末,国家财政收入才达到宋朝的水平。(宋朝的收入可能因为汇率和颜色转换率的原因被高估了,但即便如此,宋朝的收入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不争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巨大,是否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是极其巨大的?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来说肯定是这样的。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发生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王朝之一。只有几次大规模起义,如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姚起义,从来没有超出一个省的范围。另一个战绩如此之好的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寿命太短,不足以爆发一场起义。

中国的历史表明,宋朝的人生活并不差。我们之所以认为宋朝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先不提里面的虚构成分。其实从《水浒传》的角度来看,那些被迫上梁山的英雄之所以落草为寇,主要原因是被迫害,或者是犯罪,或者是被俘被骗上梁山,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的少之又少。

那么巨额财政收入从何而来?看看下面这组数字就知道了。10年(1077年),北宋总税收* * * 7070万,其中农业两税2162万,占30%,工商税收491100万(这个数字有多大,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著名的明朝,这个数字说明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宋朝巨大的财政收入不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极其繁荣,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直接向大量的小农征收农业税一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这在宋朝确实是绝无仅有的。直到清末,工商收入才再次超过农业税。

因为大量的独立小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才得以采取与其他朝代完全不同的土地政策。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上将土地兼并视为国难,千方百计加以遏制。这样一个循环就形成了。当王朝建立时,它重新分配土地,创造了数百万小农。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国家失去了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铤而走险。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政府垮台,建立了新的王朝,土地被重新分配。这种做法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可以保证大部分农民能够有一部分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劳动分工、集约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兴起,把中国社会牢牢地束缚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重新分配土地,而每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和破坏。

宋朝的实践使其成功跳出了这个怪圈。一方面不抑制兼并,使土地得到集约经营,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解放(据估计当时不到1%的人口占有全国70%的土地,每年进入流转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它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不仅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仅忻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经常日夜雇佣十几万矿工和矿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不禁让人想起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羊吃人”现象,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多么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宋朝的规模比英国大很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人民受的苦也少很多。

与此同时,政府还有一项紧急措施,就是为了应对突发灾难或战争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而大量征兵。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朝代。宋军的官兵普遍待遇较好,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往往成为阶级矛盾导火索的征兵,在宋代成为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了问题,人民难以生存,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征兵。“朝廷每招一人,就多一兵,山野就少一贼”,这也是宋代农民起义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冗员”。清代宋军总人数实际达到654.38+25万人。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最多也就6543.8+0亿左右,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怕的是这1.25万人都是雇佣兵,所以军费屡屡创造奇迹。仁宗保元年,陕西是唯一的地方,平时军费2000万,战时3300万!庞大的军费和其他支出,使宋朝的财政支出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如此巨大的财政收入有时也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讽刺地称为“累积贫困”。但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并不完全是“军费”,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社会保障的性质,政府是在为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付出代价。而这种用赤字经济来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是相当现代的。如果我是一个专门搜索“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的人,我甚至可以说,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采取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措施的国家。(当然,我不是。)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玩笑,但我不是唯一一个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我也不是开玩笑。

于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二三产业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皇军的中级军官可以花1000元买一把刀(林冲买一把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家庭的财产了。中学课本上,我们曾经读到北宋的一位大臣抱怨世态炎凉,说:现在的农民小卒,居然穿的是丝鞋。难怪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个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不如一个在首都东京守城门的士兵。当凯尔波罗(Kyle Polo)这位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城市威尼斯的商人来到只吸收了一点宋文明的元朝首都时,他感到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凯尔波罗是否存在,是否到过中国,目前仍有争议,但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欧洲商人接触中华文明后的经历和感受。

在宋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被发明或开始广泛应用。其中,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代,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于宋代(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纸);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和火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火药是在晚唐时期有记载);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代第一次出现工匠传统与哲学传统合流的标志(《孟茜笔谈》),这是西方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航行到东南亚和东亚的阿拉伯、东非、印度、日本和朝鲜。

宋代第一次出现工匠传统与哲学传统合流的标志(《孟茜笔谈》),这是西方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航行到东南亚和东亚的阿拉伯、东非、印度、日本和朝鲜。

宋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多个增加到40个。汴京、临安成为继长安、洛阳、南京之后,世界上第四、第五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宋代“京师百万户,无一烧薪者。”

在宋神宗,该国每年铸造506万枚硬币,而唐朝最繁荣的皇帝玄宗每年铸造32万枚硬币。

北宋清朝时期(1041-1048),每年的营业税收入达到1975万元,而宋代的营业税很轻,有3%的居住税和2%的车船税。平均2.5%的话,一年应税货物金额就达到8亿元,人均。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浙江三地船公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元,而宋代对进口货物只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从上述三地船公司进口的应税货物仅达2000-3000万元。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代政局大体明朗。太监和外戚都没有专权,后妃掌政,没有地方势力割据。在“不以言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些因为“野心”或被打击而被拒绝的人,最多被流放到岭南,并没有人真的因此而被处决。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宋朝实际上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那我想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等待雇主的机械师。

然而,这含苞待放的蓓蕾,这一切,都被来自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极其惊人。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描述过了,下面再来几个图。金权全盛时期有768万户(1207),金元灭亡时只有87万户(1235)。短短28年,户籍人口减少89%!南宋嘉定有1267万户(1223),元朝灭宋时收购了937万户,也锐减了26%。这还不包括元军和南宋残余三年的杀戮。几千万户几千万人虽然有一部分逃走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下。

坚决拒绝同化,试图通过治理草原大漠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使宋朝社会走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步伐戛然而止。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军重新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错误地吸取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把时光倒流,把中国社会送回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军舰进入珠江口。

谯周夜市炒茶和江豆,和索国寺品尝水果和鱼。在金铭池畔,我作词吟诗,在明矾大厦的顶层,我尽情享受,聆听钢琴演奏。

这是桨灯阴影下的秦淮河吗?这是喧嚣中的什刹海吗?不,这是千年前充满“情调”的汴梁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个风流少年,高坐在东京的樊楼上,与心爱的夫人燃着一碗兽香,相对而坐,看着易轻握刀如水,在一个钧瓷的莲盘里,掰了一个新橘子。那是多么美好的情感场景啊?多少现代“小资”的生活梦想?

提起宋钊,提起首都东京,我们不禁会想到上面的画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刘郎的《冷清悲凉》玉琳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位诗人笔下的“繁花似锦的汴梁城”,更对陈寅恪先生的“中华文化,千年演进,至赵宋而登峰造极”有很好的评价。就连深受何康精神影响的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也感叹道:“说到十一世纪,我们仿佛来到了最伟大的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赵宋是如何做到这种“极致繁荣”的。我个人认为,最应该关注的是宋钊的经济成就。从许多历史书籍中,你可能会发现赵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朝代。那么为什么“工商业立国”能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的“最终繁荣”?这里有必要拿经济学的理论来做一个分析:

按照经济学中“最优性”的理解,一个国家的国力绝不是领土越大越强,人口越多越好。而是两者的比例要合适,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古代,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很大。这就导致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劳动生产率更是天壤之别。

北宋时,城门口一个守城的士兵也穿“丝鞋”,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比当时欧洲的普通封建主还要好。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武大郎只是县城里卖烧饼的小贩。他家的生活状况如何?按现在的标准算不算“独栋别墅”?我从没听说他向银行借了几十年的贷款。吴娘子潘金莲更是潇洒。她整天在家涂脂抹粉,能靠武大郎一个地摊小贩养活?在当今社会恐怕很难做到。从这样一件小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之高,简直不可想象。

这一切都要感谢宋太祖及其后代,他们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经济学家”:

首先,国家的疆域绝对不能无限扩张,宋朝历任统治者都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所以宋朝(北宋)的疆域还远没有像前辈那样达到军事支持的极限。相反,宋朝注重的是切实有效的土地控制,以及在自己的土地上所能产生的实际利益。在农业文明时代,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很大。是宋朝牢牢控制了那些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优势无疑是巨大的。

查阅历史上宋朝的疆域,虽然疆域没有前朝的汉唐那么辽阔,但土地最肥沃、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始终处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些地区资源丰富,物产丰富,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丰衣足食”,并向政府贡献大量剩余产品作为税收。同时,“国富民安”的社会条件降低了政府支出的社会管理成本。换句话说,这个高回报、低成本的区域是任何人都想拥有的。

宋朝被蒙古灭,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否则自然要先于欧洲进行工业革命。只要再给宋朝两百年的时间,工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和军事能力增长就足以抵消冷兵器骑兵的力量。

当然,如果宋元战争是另一种结局,中国是否真的能发展成资本主义,谁也说不准。就像没有人知道如果波斯人赢了萨拉米之战,土耳其人赢了莱潘多之战会发生什么一样,没有人知道如果宋人赢了雅山之战会发生什么。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宋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最繁荣、最发达、最有希望的时期。我们摆脱“信任”,让传说中的中国托福成为现实的唯一希望就在那里。然而,众所周知,这种希望早已随着红日的落山落在了悬崖后面。所以,在这里表达感情是没有用的。顶多是增加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如果我们真的想做点有用的事,那就努力吧,努力让后人在百年后不再表达这样的感情!

作为一个大国,财富和实力都很重要。强而不富,难以持久;富而不强,引狼入室!

参考资料:

/index.php?uri =/show _ 189 _ 23249 _ 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