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房四宝笔筒的历史与艺术简介

书法精美,音韵典雅——古代笔筒艺术赏析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而笔是第一位的,所以装笔的笔筒就成了书房的重要辅助工具。

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不绝口,写下《笔筒铭》:“笔在记上,或横或挺,尤人无仪,管扎之。客人到家,可以放心,他是清白的。”

笔筒的前身是唐代的笔舟、笔床、笔格,最早出现在宋代。在《中国古代陶瓷图册》中有这样的记载,“笔筒这种学习工具,用来插毛笔,最早出现在宋代,盛行于清代。”

因其精致、易用,很快流行起来,成为明末清初文人书斋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盛不衰。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石、玉、象牙、馈线、紫砂、玉石、镀金等,其中以竹笔筒为最多。

至于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艺术鉴赏经典志》中称之为“有孔插笔插墨的古样”。

另载:“笔筒为竹棕,竹雅镶青铜,紫檀木、乌木、紫檀木亦可。”笔筒代代相传,精美的绘画图案和精美的雕刻艺术,美不胜收,赏心悦目。

武汉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材质的学习用笔筒,笔者从中挑选精品和个人收藏进行鉴赏。

竹子笔筒: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植物。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松、梅并称“老寒三友”。其优雅的品格和忠实的精神一直为中国人民所敬仰。竹雕,又称竹雕,是用竹子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晚清古玩收藏家赵茹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写道:“竹匠刻竹。

他的作品和字画一样,只是用刀代替了笔,用竹子做了纸耳朵。明中叶以后,在竹刻文化极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嘉定(今上海)两个竹刻艺术中心。清代甘嘉文学者金所著《竹人志》记载:“刻有两派,一派始于金陵蒲仲谦,一派始于嘉定朱。”

中国的大多数文人墨客都喜爱竹子。北宋苏东坡说:“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食无肉,不如居无竹。”书房里,竹制的扶手、镇纸、墨床、水碗、砚屏、笔笔、笔山比比皆是,文人尤其提倡使用竹雕笔筒。

明末著名学者屠龙对竹笔筒情有独钟。他在《书房器具笔记》的笔筒条中写道:“朱湘雅致,以紫檀木、乌木为边,其余不佳。

清代扬州著名竹刻家潘熙凤也在笔筒上用隶书写道:“清空你的心,强化你的节,让我一起学习。”由此可见竹雕笔筒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